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创新思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创新思考研究

潘文彬

湖南省汨罗市川山坪镇三姊桥学校 湖南 汨罗 414408

摘要: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应当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重要的内容,让经典国粹能够基于语文课堂发扬光大。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经典文学基础,大量的先秦散文,唐诗,宋词,现代诗等,都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经典诵读;初中;语文教学;传承


经典诵读,是通过诵读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和品质,并让学生基于诵读融入自己的情感,探索中华民族优秀经典中的内涵,使学生对于经典的体会更为深刻,同时能够基于这些经典中所表达的各种情操和意志,去引导学生的思想、塑造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

一、初中语文经典诵读中传承国家情怀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传承创新研究,更好地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为学生学习和领会经典文学作品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氛围。家国情怀,是很多经典文学中的核心思想。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国家也经历了飘摇动荡,但无数的伟大文学家,都用笔墨抒发着自己对国家、对民族深深的感情,从而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1]。初中语文教育中,老师应当重视教材内容的提炼,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来实现这种家国情怀的传承,激发出学生报效国家,并以成为国之栋梁而骄傲。

例如,语文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时,可以通过引入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去抒发家国情怀,并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浓厚的氛围,让家国情怀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烙下深深的烙印。在《木兰诗》的诵读中,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去抒发情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木兰诗》中,以花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主题,所要表现哪些精神和品质。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经典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够基于经典篇章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故事的描述,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仿佛置身于经典作品塑造的情境当中,以一种亲身感悟的方式来提高对语文篇章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唐诗《春望》是通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来激发出一种对国家兴亡深深的思虑感情。在诵读这首唐诗时,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诗词背景的角度,对诗词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探究。这篇唐诗创作于杜甫老年时期,这时唐朝正经历了战争和动荡,人们对于未来的生活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无限的担忧,不知战争何时结束,不知稳定的社会何时来临。杜甫的家国情怀,也在诗词中展现的淋漓尽致[2]。杜甫用“花”和“鸟”作为写作的脉络,通过拟人手法描写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即便是花鸟也会悲伤,进而抒发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种爱国情感。学生在诵读这篇经典诗词时,应当体会到作者悲痛、焦虑的内心,并将这种体会融入到诵读的诗句中,使诵读中能够展现这样一种沉痛但又殷切希望的家国情怀。

二、初中语文经典诵读中传承社会关爱

初中语文经典诵读中,还要从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中,扩展学生的社会认知,帮助初中学生去传承和发扬经典中的道德理念和情感元素。社会关爱是很多经典作品创作的基础,社会关爱包括了忠孝仁义等多个层面,在经典诵读中,语文老师要重视这种社会层面的教学渗透,让学生能够基于经典诵读来提升对社会关爱的领会,从而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行的人[3]。在经典诵读中,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爱理念,语文老师应当对学生积极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能够从短小的经典诗篇和作品中,去感悟那种宽广的胸襟、炙热的情感,从而能够让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形成一种深刻的反思,从经典诵读中体会到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例如,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诵读《论语》时,应当不仅仅让学生完成朗读,还要基于《论语》中的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将论语中阐述的先进教育思想传递给学生。经典诵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不仅是一种学习途径,同时也是传承经典的重要媒介,将经典作为学生积累人生阅历,感悟人生关爱的重要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论语的传承已经有千年历史,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论语之所以能够被每个时代所重视和推广,就是由于论语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4]。孔子在《论语》中以简短的话语,解释了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等,这些都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和发展基础。学生在诵读《论语》时,会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会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去思考,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论语》中的道理进行关联,从而起到引导正确思想状态和行为举止的作用,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作出积极的推动。现代诗《妞妞》中那个爱护女儿的父亲,没有挽留住女儿的生命,诗词中充满着巨大的悲痛。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深深体会到这种情感,进而可以明白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强烈,从而实现学生对社会关爱的领悟。

三、初中语文经典诵读中传承人格修养

诵读经典对于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开展诵读时,会将经典篇章中的真善美进行渗透。这种渗透不是老师在课堂上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过程中,用心去感受的,这种人格修养的培养也是一种内化的进程,是学生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5]。语文经典诵读中,老师可以在诵读后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基于诵读感悟来总结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让经典诵读成为学生传承真善美、发扬真善美的重要手段。

例如,《爱莲说》中以“莲”为中心,从“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引申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行,进而劝诫人们要约束自身的行为,要正确认知和分辨,哪些是对、哪些是错,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世俗上的不良思想所误导,不让诱惑迷失自己。这种经典诵读,让学生能够将篇章作品中表达的内涵,与生活之间构成联系。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在面对社会上更为复杂多变的信息时,能够基于经典诵读来树立坚韧正直的品行,在面对生活中各种思潮的冲击与影响时,能够通过对经典诗词、文章等领会,对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说“不”。经典诵读让中华优秀传统得以流传,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初中学生的品格修养,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塑造良好的情操,这对于初中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价值[6]。《诫子书》中,以一个父亲的角度去进行人格教育,以修身、养德、明志等作为长辈对晚辈的殷殷期盼,学生在诵读《诫子书》时,仿佛看到了长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让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学业,通过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方法,主动去进行学习,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修正个人行为,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生活自信等。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要从教育成效角度进行完善和创新。语文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基于语文课堂开展经典诵读,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并能够通过有效的诵读传承国家情怀、传承社会关爱以及传承人格修养,使经典作品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价值,拓展初中语文教育的涵盖面,让学生能够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刘艳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的途径漫谈[J].求知导刊,2020(44):40-41.

[2]肖河东.谈国学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0(24):146-147.

[3]花德兰.注重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学生高尚品格[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04):89.

[4]吴彦萍.以经典诵读为依托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36):50-51.

[5]苗志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11):13-15.

[6]倪帆.“新课改”下国学经典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05):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