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德育于初中数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融德育于初中数学教学

蔡白云

重庆市云阳县高阳中学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领域针对“培养人”的问题提出的新的教学任务。该任务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是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在实施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地挖掘学科中的德育资源,联系学科教学需要应用多样的策略融入德育资源,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发展学科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为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从挖掘德育资源和应用德育资源入手,具体阐述融德育于数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融入策略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培养人”的载体。新时期,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还要在思想认知、道德品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如此才能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有部分教师固守知识教学,忽视该学科的育人价值,导致“培养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不但局限了数学学科的教学发展,还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此问题,需要教师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指导下,承担育人责任,应用多样的策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切实地受到德育熏陶。那么,我们要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呢?

一、挖掘数学中的德育资源

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少不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所以,在实施初中数学德育教学之前,教师要应用多种途径地挖掘德育资源,借助丰富的德育资源夯实教学基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一般应用如下途径挖掘数学中的德育资源:

(一)从数学教材中挖掘德育资源

数学教材是教材编写人员在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编写出来的辅助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料。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育人要求的指导下,教材编写人员在数学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育人因素,辅助着教师将德育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所以,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前,笔者会先分析教材内容,透过数学知识,探寻到德育因素。

以“画轴对称图形”为例,教材中为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不辅助学生学习轴对称基础知识,还展现出了数学学科的美,如对称美。所以,通过分析数学教材,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将“对称美”作为德育因素,准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绘制轴对称图形,在直观图形的作用下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发展审美能力。

(二)从数学教材外挖掘德育资源

尽管数学教材中不乏德育因素,但是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练习题占据着绝大部分,这无形中导致德育资源是有限的。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单纯地依靠教材中现成的德育资源,很难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剖析教材,开发教学资源,是新的教材观提出的教学要求。所以,在挖掘数学德育资源的时候,教师需要以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为指导,走出教材,多渠道地挖掘相关的德育资源,切实地实现数学德育资源的丰富。

以“有理数”为例,有理数的研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国内的数学家们在此研究过程中,做出了诸多的努力,同时也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是他们迎难而上,突破一次次阻碍,探究、总结出有理数。基于此,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将有理数的数学史作为德育因素,利用网络渠道,大量地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准备在课堂上,系统地向学生们展示有理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们通过经历此过程,整体地认知有理数,同时无形中受到数学家身上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曲折不挠的探索精神的熏陶,自主地端正数学学习态度,践行良好的学习数学的行为。

二、融合德育于数学教学中

数学课堂是教师将德育资源融入数学教学中的载体。所以,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立足德育教育的特点:润物细无声,结合教学所需,应用多样的策略展现德育资源,使学生们受到德育熏陶。笔者在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摒弃说教法,应用如下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数学探究。所以,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会联系教学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是需要有情境资源的。为了将德育教育融入数学课堂上,笔者会将挖掘到的德育资源作为情境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们通过体验情境,既可以产生数学学习兴趣,又能受到德育熏陶,起到一举双得的效果。

比如,在讲解“有理数”该内容之前,笔者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了数学史资源。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直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关于有理数的数学史内容讲述给学生们。有趣的数学故事,很容易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着数学家的数学探究过程不断地变化,实现对有理数的初步认知。同时,学生们还切实地感受到了数学家探索有理数的艰辛,被他们身上顽强的精神所折服。在之后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学生们一旦遇到困难,会主动联想到数学家,用数学家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二)开展合作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们参与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应用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小组这个集体为载体的学习活动,通过经历小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碰撞思维,由浅入深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自然而然地交流表达,发展沟通能力,形成合作意识。因此,在组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会开展合作活动,引导学生们合作学习数学。

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立足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情况,将不同层级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中,如此为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点拨打好基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直接将探究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任务交给学生们,鼓励他们走进合作学习小组中,联系各自的学习所得,提出的探究建议,判断总结建议,制定探究方案,接着进行数学操作,获取数学现象,根据数学现象总结出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学生们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笔者会走进合作学习小组,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突破学习阻碍。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候,笔者发现,大部分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的时候,会认真倾听他人,学会给出合理的建议,真正地做到了集思广益,不仅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合作学习能力。在学生们合作探究出数学结论之后,笔者鼓励学生们毛遂自荐,展现本组的探究结果。在学生们展示的时候,笔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一次次的讨论,学生们扎实地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立足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所得,笔者顺势点评他们的合作学习情况和合作学习结果,尤其应用赏识教育,肯定学生们的良好表现,使学生们获得满足感,建立数学学习自信心。

总之,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立足该学科的育人价值,深入到数学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并以此因素为指导,多种渠道地挖掘其他相关内容,实现德育资源的丰富,之后,联系课堂教学需要,应用德育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等,使学生通过经历数学学习活动,既能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受到德育熏陶,为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茅莉娟.以“德”促“教”,践行德育课堂——以“多边形的内角和”谈学科德育的实施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8(35):16-17+31.

[2]韩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8(10):244.

[3]崔彬,耿万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中数学德育案例集锦与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Z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