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苏省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2

浅析江苏省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董玉宾

山东沃驰化工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也随之提升,粮食产量总量供给上的矛盾已经得到完全解决。然而,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下,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央“一号文件”中连续提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基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江苏省各个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江苏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江苏省控制农业污染,建设“绿色江苏”,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江苏省;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基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性理论,同时借鉴国内外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对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测算,结合江苏省各个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江苏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丰富“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1978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布了《布伦特兰报告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体的,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能超越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各类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能够为人类的时代发展繁衍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可持续发展不能直接等同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共同点,也存在诸多不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环境保护的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基本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将人视为发展的最终目的,认为能够持续的长久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实现人类世代安居乐业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二)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Synergetic theory),是上世纪70年代起在系统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诸多学科交叉性研究中逐步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又被称作“协同学”、“协和学”。协同理论最早由德国Stuttgart与Hemann Haken共同创立。Homann Hakon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系统亦是如此。每个系统都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具有多样化,但从整个环境体系来看,系统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倾向。每个系统并不是简单的算术相加组合,而是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序组合。同时,协同理论认为,整体的功能远超于各个组成要素各自功能的加总,若脱离整体系统,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均不可能具备功能。协同与合作并不仅是自然界长期运转的基础,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是任何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协同理论阐释了系统整体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

协同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协调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同作用,实现系统整体的有序发展。近年来,协同理论研究逐步深化,学者们在协同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耦合理论”。在对系统发展进行描述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协同作用的量度又被成为“耦合度”,表示序参量之间协同作用的强弱程度,是分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度的重要指标。

二、江苏省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江苏农业生产污染

近年来,江苏省人口增长迅速,城市用地面积逐步扩大,人均用地面积出现紧张,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凸显,部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现象形势严峻。首先是粗放型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等因素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据统计,江苏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超出国家标准约27%,但化肥利用率不到40%,化肥农药的浪费现象普遍,这种超越农作物吸收能力的过剩投入直接成为农村土壤、水源的污染源,超出农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禽畜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控制难度大。近年来,江苏省城郊农业发展迅猛,依据江苏省农业畜牧业部门的相关政策,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应自主申报,由环境保护监管部门负责监督。但目前江苏省的禽畜养殖多为分散经营,集约化程度低,污染物排放分散,实时监管难度大,大量的禽畜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系统。长此以往,不仅气味难闻,还容易滋生蚊虫和细菌等病原体,进一步威胁居民健康。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外部性,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引致的农田劳动力与化肥农药的投入量逐年增加,农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趋近于极限,在一轮轮的恶性循环下,其负外部性导致农户成为农田环境污染的主要受害者。

(二)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染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江苏省农村地区人均购买能力也逐步增强,从数量上看,产生的各种类型的生活垃圾逐年激增;从垃圾排放的结构上看,生活垃圾的构成日趋多元,便当盒、塑料袋等无法降解的包装的废弃物无法及时处理,散布于农村地区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当春季大风天气,被吹的遍地都是,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农村地区厕所系统落后,地下排污系统不健全,基本不用抽水式马桶,多为旱厕,若遇上夏季暴雨天气,粪水溢出,会导致整个村庄气味难闻。与此同时,农村垃圾桶布置不科学,必要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匮乏,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无法定点丢弃,加之居民生活方式区域传统,生活习惯落后,环保意识淡薄,垃圾随手丢弃的现象较为普遍。据统计,江苏省农村每年有56.91%的生活垃圾直接排放,未做任何处理,长此以往,农村地区垃圾随处可见,环境整治形势严峻。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保护意识

农户是农村环保工作得以长期持续的主导性力量。现阶段,我国农户群体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环保意识淡薄。政府部门应强化农户的环保知识培训,强化农户基础环保知识的掌握。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尊重农民的知情权,保障农户能够及时了解自身的环境信息。同时,要建立群众意见反馈机制,基层干部群体要及时了解农民对于当地环境建设的意见与诉求,与农户统一战线,建立环境保护利益共同体。协调不同类型农户的利益,将所有农户纳入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当中去将是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关键举措。小规模纯农户和兼业农户土地集约化程度低,且生产成本高,因此应积极鼓励小规模农户和兼业农户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精准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具有高资金高技术投入、节约资源等特点,有利于实现农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由分散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循环

加强政府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对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制约,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各种农业面源污染和水污染。政府要不断完善农业政策,提高针对农业的资金补贴,加强农户投资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如杂交品种,大型机械和化肥农药等,提高专业大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业补贴增加和扩大土地面积两种政策结合,农业补贴和粮食价格上涨,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结合,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小规模农户和兼业农户走出农村,提高专业农户的种植面积、农业收入以及从事农业的积极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四、总结

农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作为能够供应粮食和其他最基本物质的产业,它对人民的粮食和服装以及社会稳定造成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量以及其发展水平成长速度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农业生态环境便是能影响其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硬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无处不在,我们总是能在农业、农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找到它的影子,农业生态环境对他们有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如果人们能很好的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它将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施展正面的效力,如果农业生态环境的状况继续恶化,那么它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是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爱护农业生态环境,这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和义务,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任莎,李红峰.浅谈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新农业,2020(02):29.

[2]郭锦全.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探析[J]. 山西农经, 2019(24):99-100.

[3]孙庆国.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意义和途径[J]. 江西农业, 2019(24):106.

[4]徐晓莉,外力·依米提.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路径选择[J]. 农业经济, 2019(10):9-11.

[5]李萍. 浅析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 种子科技, 2019,37(11):138-139.

[6]张言.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探究[J]. 种子科技, 2019,37(06):2-4.

[7]尹成明.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09):219.

[8]黄国勤.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 农学学报, 2019,9(03):79-88.

[9]刘书营. 对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 农家参谋, 2019(05):35-36.

[10] 颜玉龙,李勤.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乡村科技, 2019(0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