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竞赛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研究——以“农信杯”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为例

/ 4

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竞赛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研究——以“农信杯”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为例

郭和睿 1 王宁宁 2

浙江理工大学 1 艺术与设计学院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提要: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以参与竞赛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将新兴手段运用于乡村振兴建设,具有可行性并获得高校等各方支持。该研究基于时代背景和现实状况,探究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竞赛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着重研究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及产生的成效,明确大学生在其中承担的角色并针对未来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大赛提出建议,知来藏往,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学生竞赛

  1. 研究背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顶层部署,二者在时空、场域、主体等方面具有高度重合性。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价值,而如何将乡村振兴的成果反作用于脱贫攻坚战略任务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并在往后的会议和谈话中多次对其进行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科技创新正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如何将新兴科技手段应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当前,众多青年大学生抓住时代机遇,勇立时代潮头,积极参加乡村振兴相关竞赛,发挥所学所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并获得一定成果。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状况,本研究致力于在新发展格局下探究大学生竞赛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着重研究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及产生的成效,并针对其反作用于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成果进行汇总和分析,明确大学生在推动脱贫攻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的征程上承担的角色。最终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知来藏往,在新格局下助力乡村振兴,奏响青年大学生的最强音。


  1. 前期研究成果及评述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决胜全面小康的内在关联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党中央依据中国实际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也日趋热烈。

豆书龙等(2019)学者指出关于二者的关系可归纳为“互斥性”和“过渡性”两种:“互斥性”强调两者的差异性,而“过渡性”则强调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衔接的必要性[1]。“互斥性”的观点体现在二者的目标和侧重点不同:脱贫攻坚主要是为第一个百年目标打基础,乡村振兴是为第二个百年目标打基础[2];乡村振兴重在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精准扶贫重在具体对待、微观施策,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永久脱贫[3]。而关于“过渡性”的观点则强调两个战略具有高度重合性,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4],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衔接机制[1],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对于打赢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5]

总而言之,尽管“互斥性”强调两者的目标与侧重点不同,但可将其理解为脱贫攻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具体要求,而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终极目标。因此,需要把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振兴竞赛的科学依据及理论支持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具有可行性,但现实状况下真正参与实践的学生数量较少、成功率较低[6]

王振(2020)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参与乡村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同时促进乡村创业环境的优化。她认为:广大学生在乡村创业中,可以逐渐对农民的思想理念及生活模式产生积极推进作用,有利于实现人本的发展目标;乡村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也反作用于乡村本身,促进各新兴技术手段在当地的生根发芽,最终改进当地创业环境[7]

安亚红等(2020)学者通过数据证明乡村振兴战略下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有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意愿:数据表明83.97%的大学生愿意参与乡村振兴,甚至27.73%的大学生意愿十分强烈,且绝大多数调研对象表示身边存在参与乡村振兴的青年人。但同时,研究中也提到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意愿,主要体现在基础条件短板明显(86.73%)、没有创业环境(81.13%)及收入与回报不成正比(82.79%)[8]

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支持并鼓励更多大学生返乡创业,既是体现个人价值的根本路径,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6],但其中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三位(组)学者在研究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创业精神培养和相关平台建设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发挥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优势并使其参与乡村振兴建设需要多方面配合多管齐下,需要政府、高校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6][7][8]

基于学者们的研究现状及我们的研究主题,我们认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相关竞赛是一个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优良平台,在培养创业精神的同时将成果反馈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三)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人才瓶颈是关键。在知识化、信息化时代,乡村振兴亟需系统接受高等教育、全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专业型人才。依据《“农信杯”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竞赛指南》,举办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是一项高校师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而率先发起的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旨在为高校知识青年服务乡村搭建一个实践平台,以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柔性回流乡村、温情服务乡村,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实现青春价值;同时也能让青年学子们在乡村社会劳动实践中陶养乡土情怀和担当精神,主动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振兴乡村的青春力量,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进而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总而言之,这样的模式通过竞赛搭建起高校与乡村联接的桥梁,旨在引导大学生走进乡村,深入调研,让大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付诸于振兴乡村的实际行动中,用青春力量实现乡村振兴之梦。


  1. 主要研究内容

(一)大学生对竞赛的态度及高校支持

以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为例,我们深入访谈了数位参与“农信杯”乡村振兴大赛的同学,主题主要聚焦于以下几点:了解到乡村振兴大赛的途径;参加乡村振兴大赛的目的;是否认为参加竞赛即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是否认为竞赛成果可以为乡村振兴做贡献;是否认为自己竞赛成果可以进行推广;参加乡村振兴大赛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何在。

“我们参与了驻村实践调研及实地装修改造,我认为是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

“通过我们的项目为村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我认为是可以为乡村振兴做出一定的贡献。”

“让我更加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建设乡村,奉献乡村,为乡村振兴奉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根据访谈,研究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抱有为乡村服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经过高校动员(学院或教师宣传),参与到乡村振兴大赛中。如图1所示,参赛师生亲身实践参与乡村建设,对他们而言,参加乡村振兴大赛是一种实践和锻炼,在个人素质和协作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增强了大学生对于乡村的热爱,帮助他们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给予他们一个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助力国家战略发展的机会,于他们而言是非常荣幸的。

“希望大赛流程以及其中的一些程序可以更完善一些,整体比赛更具公平性,信息更加透明吧。”

“希望大赛发布通知的方式和方法再完善一些,经常出现信息没办法完全传达到选手的问题。”

“有些村镇感觉都不知道这样的比赛,希望大赛方面也可以加强自身宣传以及和村镇的对接,不然选手驻村调研的时候还是会有些许的尴尬。”

访谈中有部分同学提到相关比赛存在信息传达、公平性及透明度等方面存在的痛点,并希望大赛可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与选手及村镇的联系,确保大赛的正常进行。

同时,大赛的顺利举办离不开高校的支持。高校方面对乡村振兴相关竞赛持支持态度,大多数参赛学生也通过学校与学院的宣传了解到相关比赛并参与其中。

以浙江理工大学对第三届“农信杯”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项目的支持为例。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参赛项目组获得了学校与学院的大力支持,学校与学院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和支持乡村振兴建设,如建立相关实践基地、与校园媒体合作展开活动等,通过高校力量支持乡村振兴发展。

(二)新兴手段助力乡村振兴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青年大学生在竞赛中,也将新兴科技手段运用于实践中,获得良好成效。

以浙江理工大学某一参赛项目为例,该项目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商业进行结合,通过搭建线上直播平台、设计相关文创产品及摄制宣传片等多种方式推广非遗文化,效果显著,相关平台纸伞销售额较往年同期增长约9.2%;空间改造项目获得明显成效,全新的空间为非遗技艺教学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氛围。以另一参赛项目为例,该项目搭建AR平台并联动APP宣传村落及古驿道文化,也为当地设计众多研学路线,开发APP(如图2所示),因地制宜帮助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三)乡村对竞赛的态度及获得的成效与效益

以浙江省瓶窑镇为例,乡村方面对竞赛的成果大多持满意态度,当地相关负责人也对主办方及参赛师生表达了感谢,竞赛成果也为当地村民(相关商户)带来积极效益。

“大学生参加大赛,往小了说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是一种实践和锻炼,在个人素质和协作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对于乡村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引大学生进村、回村、利村的效果;往大了说,是高校和乡村、基层政府建立起来的一座桥梁,带来的不仅仅是几个大学生创意成果,更多的还在于乡村振兴各方面知识和创意的流入。”

“我们希望的是通过一次大赛建立起更多的联系。我们也通过大赛和财经大学达成了共建协议,主要做智库建设,人才培育,研究沙龙之类。”

在访谈中我们注意到,乡村方面希望通过大赛获得更多的合作和支持,一方面有助于乡村本身的对外交流,另一方面也起到吸引人才、助力振兴的作用。

“重新弄了之后好了很多的。至于说生意好不好,疫情对这些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整体来说弄的是很不错的,我们很感激。”

“改造之后生意肯定要好一些,而且环境也更好了,有时候村里也会组织带旅游团过来。环境好了,地方也干净了。”

乡村振兴大赛落地的成果也获得了好评,于当地村民或商户而言,乡村振兴大赛带来的新创意和落地成果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带来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部分商户表示项目成果让店铺更有生气,对店铺生意也有积极影响;对于部分百年老店或传统手工艺店铺来说,项目成果获得落地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相关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发展了当地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利好当地经济发展。

“第二家店我也是叫他们做,现在我文一路那里有个新店,比这里还大,我也交给他们。”

“不是说他们能做多少好的东西,而是因为他们会用心去做,我也愿意给他们机会,大学毕业肯定要工作,要多进行实质性的锻炼。他们虽然不是专业的,但是我相信他们会做得比专业的更用心,就因为这一点我就能把店交给他们。”

此外,竞赛也促进了村镇(村民)与学生团队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合作。学生团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打动了当地村民,在为当地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为自己谋取了更多提升的机会,打造出双赢的局面。


  1. 结论与讨论

乡村振兴大赛及其他相关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帮助他们参与到国家乡村振兴建设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乡村发展,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亲身实践,展示自己的才华,用实际行动践行当代青年人的担当。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样的竞赛不仅对参赛师生有积极的影响,对相关村镇更是影响深远。竞赛不仅帮助乡村收获更多人才,招募更多人才为乡村发展助力,也帮助乡村获得外界的更多支持,达成更多合作,从基础上增强乡村活力,助力乡村获得更好发展。

但同时,相关竞赛仍存在一些痛点。对于赛事主办方而言,赛制规则存在不够全面透明的问题,需要相关单位对赛制进行优化,避免各方出现矛盾与纠纷。对于参赛团队而言,部分方案存在过于理想化,偏离乡村实际或落地性不强的痛点,要求学生团队加大调研深度,提高调研准确性,以获得更具实际落地性的项目,更好地助力乡村发展。对于乡村而言,部分乡村无法为参赛团队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带领参观或资料提供等必要的帮助。相关单位可以针对这些痛点进行整改,力求为参赛团队提供更好的服务及更多必要的支持,多方共同努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1. 总结

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最积极向上的中坚力量,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支持他们开展乡村振兴建设,而相关竞赛则为这些有志青年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去对接乡村、服务乡村。同时,相关竞赛也为乡村提供了获取更多外部支持的机会,多方共同努力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总体而言,尽管大学生乡村振兴相关竞赛目前仍存在一些痛点亟待解决,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证明了此类竞赛有助于乡村振兴发展,有助于参赛大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落地项目也为村镇带来了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双重效益。因此,在大赛发展过程中相关单位应保持优点,逐步解决痛点,促进乡村振兴、助力祖国发展。


参考文献:

  1. 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01):19-29.

  2. 刘奇.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怎样实现“聚变” [EB/OL].http://www.rmlt.com.cn/2018/0402/515360.shtml

  3. 朱羿. 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2.0版[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23(007).

  4. 周宏春.解读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须优先打好脱贫攻坚战[EB/OL].http://f.chinA.com.cn/2018-02/09/content_50463200.htm

  5. 郭圳南.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11):4-5.

  6. 张栋洋.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2020(12):108-110.

  7. 王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农村创业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2):8-9.

  8. 安亚虹,许乐乐,朱颖,马泽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公关世界,2020(22):9-10.

作者介绍:郭和睿(2000—),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理工大学本科学生;王宁宁(1983—),女,浙江杭州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YZKC18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