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思维火花 提升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6
/ 2

激发思维火花 提升创新能力

韩勇

扬州市江都区浦头中心小学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我们要让学生在一些探究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学会观察,感受到科学创造就在身边。

[关键词] 思维 创新

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注重学生主动、积极的心理学习状态。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动机来源于对知识本身的探究的欲望,探究欲越强,探索的兴趣就越浓。思维是人类的天性,创新是进步的阶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惊异、未知和困惑,也给他们带来探索、追求和创造的有利条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一种自由,让他去选择;给学生一批疑难,让他去探索;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去追求;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去创造。只有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主动发展。

创新并不是一种知识特性,而是一种科学精神,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它要求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具有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品质,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教师,对所学知识善于独立思考,乐于生疑提问,提出解答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要使学生主动地创造。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思维火花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二、定目标,调动思维积极性

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就是学生思考的基础,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培养。首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目标的认定除了要符合新课标外,还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适应。一节科学课应该设法提供学生熟悉的场景,设定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结构,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现在好多科学课都是以学生熟悉的场景导入新课,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本课的核心问题,这也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如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就是从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入手,找出图片中位置改变的物体,由此引出学生对运动的思考,也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适当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并能好地进行学习交流。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活动的每个环节。这时,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激活其思维,能积极地指向学习目标。前面所说的创设情景,除了提出问题外,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目标时培养思维方式。如四年级下册《力在哪里》一课中,教师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知道的力的几个特点。

最后,通过科学实验等开放性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一节好的课堂活动,要让学生张扬个性,闪耀思维火花,激发思维潜能。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要逐渐教给学生观察等各种科学思维方法。当然,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综合选择方法。这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把握学习进程、调整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科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就要让学生对于科学课本上的科学知识有透彻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思考。在科学课堂上,我们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得出规律的思维能力。科学的教学方式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在科学课上,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并掌握规律。这是学习上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能克服干扰,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思维水平发展到新高度。

三、聚焦知识点,激发思维想象

如果某一问题可能有许多解决方法,思维就可能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扩散,有利于寻找更多的、更新的、更奇特的解决方法。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呢?我认为就是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教《物体的沉浮》一课时,问:谁能想办法把浮着的塑料瓶沉到水里?学生各想办法使瓶子沉到水里。有的学生把瓶盖拧开,往瓶子里灌满水,有的往瓶子里装满沙子,还有的装石头。这些方法都能使塑料瓶沉到水里。当学生回答了用什么办法把塑料瓶沉到水里后,教师又问:谁能把沉下去的橡皮泥浮到水面上来?学生围绕“沉浮”这一中心问题,一边想办法一边实验,最后想出了众多的把沉着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办法。如:有的把橡皮泥放在水上浮着的塑料片上或木板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小盒、小船的样子……都能浮在水面上。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得到了发展。

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因此在教学中提出研究、探索方法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自然(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活动,就没有创新性的发现。在这些创造活动中的“发明创造”,学生不仅获取了“金子”,还练就了能点石成金的指头。这种探索自然(科学)的实践活动,才是“科学”的最本质的内涵,有了这个本领,学生才能在搞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的教学方式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创造,在科学课上,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并掌握规律。这是学习上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能克服干扰,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思维水平发展到新高度,最终能突破自我进行创新。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应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不辜负己任,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加聪明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