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融合对分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9
/ 2


微课融合对分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殷建红

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不断带动高中阶段教学方式的转变。一些新兴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有效带动课堂效率的提升,其中以微课教学形式最具代表性。微课的运用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重点,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因此,对于广大高中地理教师而言,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将微课融合对分课堂教学形式有效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中,从而实现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更好地完成高中地理教学任务。

关键词:微课;对分课堂;高中地理教学

引言

高中地理虽然属于文科,但涉及了大量的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点,同时兼备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我们的教材中除了知识点以外,能够提供的资料比较有限,高中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在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方面有一定的难度,而引入微课融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让课本上的知识更加形象化,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也让学生接触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高中地理的教学形式增添了色彩。

1微课与对分课堂融合的教学框架

微课与对分课堂融合的教学框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流程:课前预习、预习检测、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讨论。

1.1课前预习

在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既要保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又要保证设计内容的趣味性,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建议教师制作互动式的微课视频,即在设计相应的微课视频内容时,可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既能够实现知识的输入,也能够实现知识的输出。

1.2预习检测

在学生观看完微课视频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针对性且难度较小的练习,通过练习检测掌握学生学习微课内容的情况,是否都能够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和讲课。

1.3课堂讲授

这一环节为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微课视频的情况,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并详细讲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过程中,并不是将微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结合微课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延伸。另外,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留白,切忌讲得过多,应给予学生内化和讨论的空间,否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4内化吸收

内化吸收主要在课下进行,学生通过微课再学习、做作业、测试等方式完成要点的内化和吸收。老师鼓励学生在此阶段进行反思和协作学习,充分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鼓励学生在平台上多交流讨论,老师要多关注学生在线的讨论和存在的问题,对一些集中性的问题在线及时解答。此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

1.5讨论

在此阶段,老师主要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主要参与者,通过“亮、考、帮”的方式参与到互动和讨论中,通常以小组协作的方式,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相互评分等活动进行。由于该环节的问题多为开放性问题,且形式活泼、类型多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且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深度学习。

2微课融合对分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高中地理必修1中《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课为例,具体探讨“微课+对分课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学情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课主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陆地水体各种类型及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从而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这节课授课的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个性较突出,对待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从学生已知的知识结构来看,多数学生可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水的类型,但是对于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不足,且在新情境下无法调用已有知识经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2.2微课设计及学习

《自然界的水循环》微课时长大约在5分钟左右,视频呈现方式以科普动画的形式为主,并加入地理科普纪录片关于《水》的内容。通过微课学习主要让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能够绘制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这期间需要结合对分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分析黄河断流现象的案例,让学生能够从运动的角度看待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并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如果采用传统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而微课与对分课堂的融合,新颖且有趣,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案例,进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师讲授

在经过微课学习后,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不明白的问题,如水循环的过程有哪些?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等等。此时需要教师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然后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适当的延伸。

2.4内化吸收

在这一环节需要结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方式进行。在线下教育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习题,相比较课前预习设置的练习,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地理核心素养。比如,布置“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的影响”的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再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的影响。而在线上教育时,则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并分享调查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

2.5讨论环节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这两种形式进行:一是朗诵古诗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分析“天上来”和“奔流到海”分别表示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不复回”的说法是否正确等;二是情景模拟的方式,通过观看水循环三种类型的动画演示,简单画出水循环示意图,并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6教学评价

在实施微课与对分课堂融合的教学模式后,也需要经过一定的教学评价衡量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这一环节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被评价,主要的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间互评和组内互评。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微课设计的质量、设置的作业能否反映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成果点评等;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讨论的程度、团队合作度、学习质量等。通过教学评价,可优化教师教学设计,学生则根据评价结果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结语

微课为“先学后教”及学生的泛在式学习提供了条件,而对分课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二者的融合较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也明显提升。实践证明,微课融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求知识的自觉性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更加符合当下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及时革新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与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4):4-6.

[2]黄靖钰.分层教学导向下的高中地理微课程设计———以人教版“工业的区位选择”第1课时为例[J].地理教学,2018(21):38-40,43.

[3]程英姿.试论“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观念颠覆[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