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民族·情怀:“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3
/ 2

家国 · 民族 · 情怀:“ 中国传统音乐” 课程教学创新 改革研究

许国红 王荟

集美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又名“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主干课程,更是中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科目之一。中国传统音乐是音乐学科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理论科学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理论学科。本文是“中国传统音乐”改革六年后创新成果研究的部分成果。

“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具体的音乐历史事实,阐明音乐发展的途径和规律,总结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以作为我们发展和创造社会主义新音乐文化的参考和借鉴。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要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该课程的各地方的民歌和舞蹈、传统音乐,也要认清音乐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并获得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音乐研究能力。通过学习能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和综合艺术修养;并能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深刻的音乐情感体验,提升演唱、演奏的水平和素养;更能培养广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感,为传承中国音乐文化添砖加瓦。可见,《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绝不是无足轻重的课程,而是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课程,甚至是关乎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又名“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主干课程,更是中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科目之一。中国传统音乐是音乐学科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理论科学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理论学科。它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具体的音乐历史事实,阐明音乐发展的途径和规律,总结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以作为我们发展和创造社会主义新音乐文化的参考和借鉴。《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要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该课程的各地方的民歌和舞蹈、传统音乐,也要认清音乐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并获得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音乐研究能力。通过学习能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和综合艺术修养;并能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深刻的音乐情感体验,提升演唱、演奏的水平和素养;更能培养广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感,为传承中国音乐文化添砖加瓦。可见,《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绝不是无足轻重的课程,而是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课程,甚至是关乎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大多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仍然一直沿袭着我国传统教育体系的模式,存在着传统史论课程常见的矛盾和问题:

其一,课程设置,呆板地按照地区和地域的顺序讲授民族音乐,而割裂了同一形态音乐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二,理论与实践脱节。音乐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史论课程,而应该与音乐艺术实践紧密结合。在音乐实践的基础上深化理论认识,反过来用获得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指导音乐实践。但大多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只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理论习得,与学生音乐技能课的学习以及音乐艺术实践已经严重脱节,学无法致用。

其三,教学方式保守、陈旧,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以致于普遍出现课堂上教师费尽口舌,而学生却昏昏欲睡,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形。学生即使获得了理论知识,也无法提高思维能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严重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其四,审美教育缺失。“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结果,不应该仅限于告知学生音乐民族音乐的相关理论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领悟中国不同地区传统音乐的美,树立正确的音乐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由心而生的热爱。在审美教育这点上,《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普遍没有很好地做到。

其五,教学材料单一,教学手段简单。教学材料主要依靠教材,简单运用PPT课件照本宣科的情形,在“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仍较为常见。不能充分挖掘课堂内、外的音乐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丰富的多媒体应用技术,音乐无法焕发出鲜活的生机。

因此,针对以上这些亟需解决的教学问题,本项目在《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改革课程设置;注重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艺术实践的有机互动,努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改革旧有的教学方式,赋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审美教育为更高目标,以文化关照音乐;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丰富音乐教学手段,展现出有声有色的音乐面貌。本项目的改革与实践获得了理想的收效。学生从思想意识到行动上都表现出了对理论课程更大的热情,在期末的中国传统音乐会和艺术实践活动中显现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树立起了对中国各地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认同。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一)改革课程设置,将历史更迭与文化专题相结合

打破惯常采用仅以地区或区域序讲述民族音乐的做法,而是将传统民族音乐衍展与音乐文化专题相结合,将同一形态的传统音乐文化置于音乐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体系形成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如歌仔戏、西皮二黄、木卡姆、同一性质的音乐现象等,做纵观古今的专题考察,往往能够获得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艺术实践,与技巧类课程展开有机互动

针对音乐学科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音乐理论课程必须与音乐技术实践相结合,与技巧类课程展开有机互动。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结合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在理论习得的基础上,进行演奏、演唱的实践,在表演实践中融入音乐的情感认同。比如讲到中国各地区的传统民族、古今乐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等内容时,都可以组织学生现场吟唱、真实表演、切身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多方面深入的讨论。

)挖掘教学资源,既有走出去也有请进来

仅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学生传授内容,知识不更新,文本与现实音乐生活脱节,学中国传统音乐在学生看来必然是无趣且无用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掘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把教学场所扩展到更广阔的现实音乐生活中。如,在讲到中国传统音乐分类时,有选择地邀请当地的音乐艺人到课堂上为学生演唱、讲解,使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组织学生外出观摩音乐活动,进行专题性音乐田野调查。此种教学模式,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拓展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范畴,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有青年人对我们本土的文化和艺术产生兴趣,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保存和发展下去。

)注重审美教育,以文化关照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积淀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韵味,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审美情感。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戏曲部类、传统器乐部类、传统歌舞部类的认识,都应该从文化、审美的层面加以审视。中国音乐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传统音乐置于中国音乐历史文化学习之中,把传统音乐与音乐鉴赏、美学、艺术学以及其他人文历史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美,增加鉴赏美、欣赏美、实践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音乐历史观和价值观,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

总之,成果取得的理想的应用成效本成果在本校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通过几年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目前已经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课题“打城戏与族群认同研究”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JAS19130),2018年集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打城戏音乐的脉络追溯”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C618020),2020年集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以学生为本---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成果,本文由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族音乐与教育研究中心”平台支持。

作者简介:许国红(1970-),男,汉族,集美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王 荟(1988- ),女,汉族,人类学博士,集美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