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以西双版纳景洪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5
/ 4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以西双版纳景洪市为例

王娅妮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西双版纳州 666100


摘要:语言景观往往体现了一个区域语言生态、语言实践与语言政策的关系,相关语言景观的研究有利于该区域语言政策的有效制定与实施,同时有利于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是我国研究利用语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本就存在着多种语言共同使用的现象,西双版纳尤以旅游业闻名于世界,更是汇集了多种语言,其语言具有多样性及特殊性。本课题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为例,考察景洪市这一少数民族聚居旅游区中的语言生态,通过对城市中语言种类与语言资源的大量样本数据的分析,来研究景洪市的语言景观,同时期望可以进一步提出针对本州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保护规范和开发利用的建议策略,促进本州民族地域语言景观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西双版纳景洪市;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景观;保护;开发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起,“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便逐渐成为了最受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这一概念在1997年由Landry和Bourhis率先提出,指的某个特定的城市群或者地方、地区的语言景观,是由该地区的地名、交通路牌、政府机构招牌、街道名称、商铺招牌、广告牌上的语言共同组成。在此之后,Gorter在2006年《语言和文化研究期刊》上提出语言景观更关注的是在城市公共领域里以书面形式的语言应用,不仅包含政府、商业和私人的标牌语言,也包含了公共标牌的“公示语”。几十年来,这个领域逐渐成为多种学科关注的热点,并且国外已出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甚至于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

中国于2015年起,开始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由此可见,语言资源作为重要的国家资源已得到国家方面的高度重视。同时,由于标准普通话与英语的普及,多种民族语言的消失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可见,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已迫在眉睫。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于语言文字资源的关注与保护,“语言景观”的研究也逐步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因为“语言景观”的研究不仅限于口语或是书面语某一种单一层面,他打破了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深入到语言实践中去,拓宽了语言的范围,丰富了语言生态现象,深化了语言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同时,“语言景观”更是体现了一个区域语言生态、语言实践与语言政策的关系,这样的研究往往便于国家相关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我国目前对于语言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态度与决心。本文将以西双版纳景洪市的语言使用状况来进行考察分析其语言景观的情况,对西双版纳景洪市语言使用状况进行调查。

二、景洪市语言使用的分布状况及特点

课题组成员采用拍照、记录等方式对西双版纳景洪市地区各类型的语言进行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在这些公共区域,景洪城区中心路段、曼听公园、傣族园与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内景观使用三语情况最多,且多以指示标牌为主,使用状况多为中文、傣文、英文。从这样的状况分析看来,作为旅游业发达的城市——景洪市景观的三语比例是非常高的,尤其以指路牌、公共场合及营业场合(如银行、电力公司、酒店)等等,原因就在于城市内部游客云集,且国内外游客均有包含,这样的设置方便了游客出行,同时也体现了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性。其中景洪城区中心路段门店门牌单语使用最多,且多以私人门店为主,多用中文,但也有仅有傣文的情况。可见相对来说,景洪城区中心路段多为本地人生活出行,且使用中文的人群居多。除此之外,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及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两所学校内,单语使用存在着仅有中文或是仅有傣文的状况。但是校园内双语使用最多且多为中文、傣文或中文与英文,主要原因在于这两所本地大学的所有学生除了本地人,还有本省地州学生,还有老挝的留学生,以及少有外地或别国学生。值得注意的是,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中的四语使用则多表现为中文、傣文、英文、泰文,可见游客可能最为复杂,同时也可表现出博物馆良好的基础建设。

三、景洪市语言景观的问题

由于出台了《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据数据结果推断,景洪市语言景观中的中傣两种文字的共同使用率达到了90%以上,但是也存在仅用傣文的情况。但根据条例规定:一是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用语用字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第十四条);二是社会用字的书写、印刷、制作应当符合要求(第十五条)来看,景洪市的语言景观也存在着些许问题。第一,部分门牌、标牌出现了文字使用不够标准统一的问题。这就不符合省内条例对文字书写、印刷、制作等方面的要求。比如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两种文字字体、大小不一致,可见景洪市内条例实施并不彻底。第二,对于傣文的翻译标准并不统一,这就造成了标牌上文字翻译不一致的结果,使得语言景观不够和谐。

四、景洪市语言景观的功能、特点

通过调查、统计及数据分析,我们研究得出了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所调查地区的语言景观的语言使用的总体状况及功能、特点。

(一)功能

1.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是语言景观的主要功能之一。语言景观的语言使用表明了这一地区的政策与实践状况。一方面来看,可以看出实行《国家通用文字语言法》的成效。自语言法颁布以来,各地,尤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始推广国家通用文字,规范少数民族用字,从本次调查研究来看,西双版纳景洪市大多数语言标牌以中文优先,同时使用本民族语言及英语,反映出语言法的实行效果。另一方面,中文的凸显也反映出了其背后的经济意义。从标牌来看,商业街区和旅游胜地基本上做到了中文的百分之百覆盖,而在一般公共场所,英文也基本不会缺席。这充分体现了中文与英文的强势入驻,也说明了中英文背后的巨大的消费市场。游客大多来自国内,所以必然会提升对中文使用的需求。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形象的建构与推广,景洪市也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这也是标牌多用三语(中文、英文、傣文)的原因。

2.语言景观的保存功能

从语言保护的角度来看,我国规定每个民族都有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可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迎合国内外市场,更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始使用中文与英语,甚至其他国家的语言,于是民族语言的使用程度在逐步地下降。这在景洪市表现尤为明显。作为旅游城市,景洪市本就存在着语言的多样使用情况。随着国内外游客的大量涌入,市民们主动放弃自己的母语(民族语言),开始学习中文及英文,这使得本民族的语言的发展与传承性降低,慢慢出现了民族语言的濒危现象。而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景洪市的语言景观中大多使用的是双语或三语,即必然包含本民族语言傣文,这种景观标牌的使用则有利于民族语言的保存和传播。

3.语言景观的宣传功能

语言景观包括交通路牌、政府机构招牌、街道名称、商铺招牌、广告牌等,通过标牌上印刷的文字来传播一定的信息,影响人们的行为。经营商家通过商铺招牌宣传自己的经营范围、地址或者联系方式,起到了宣传营销作用(如图9所示)。城市的街道标牌通过名称或街道提示,起到了城市历史文化宣传的作用。景洪市的语言景观就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城市的名片,建构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

(二)特点

1.语言景观风貌区域化

从整体调查看来,6个调查地点的语言景观风貌各不相同,且有自己独特度区域化特点。景洪城区中心路段语言景观数量庞大,主要包括路标提示、交通路牌与商铺招牌与广告牌等,其中商铺招牌居多,其他三个种类分布较为均匀,这是由于此处为商业街区店铺数量多导致的。同时由于区域的特殊性,此处的语言景观风格多样化,制作较为精美。相比上者,曼听公园与傣族园的语言景观就显得相对单一,大多为园内提示与宣传,且风格统一,基本上与园内装饰保持一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由于其学校性质,所以语言景观多为校内路牌与校园标牌,主要起提醒作用,风格也比较简约。而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的语言景观体现了民族与历史风格的完美结合,富有异域情调且大气沉稳。

2.语言景观制作材料多样化

由于需求不同,所以语言景观的制作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里主要分为私人语言景观和官方语言景观的制作。首先,私人语言景观有区别为店铺招牌与广告牌。店铺招牌由于投资不一,店铺类型不同有明显的的区别。比如亚克力、金属(不锈钢、铁、镀锌板)、LED、搪瓷钢板、防腐木、泡沫等等。如商铺或商场统一制作,一般会选用较为结实和精美的材料,配有LED,提升店铺气氛;对于小的饭店来说,要求比较简单,可能在制作时用广告布印刷文字即可。而广告牌与招牌相同,主要跟商家的重视程度与投资大小相挂钩。其次,官方的语言景观,如公交站牌、路牌、路边宣传语等等,由于只是起到简单的宣传提示作用,一般来说,设计较为简单,但是由于使用周期长,投资成本大,所以一般会选用较为结实的金属材料,颜色也会比较显眼。

五、景洪市语言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加强民族语言文字的立法建设

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首先要树立起保护民族语言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民族语言的传承,一方面要依靠民族语言的传承者和爱好者本身的保护意识,对语言发自内心发自责任感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要依靠法律来保护和传承,让人们有法可依,用法律的硬性要求约束人们传承民族语言,用法律让民族语言有最基本的传承保证。另外,在立法保护的过程中,要注意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和程序,针对性的进行立法,此外,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推动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保护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担当桥头堡的作用,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大力推进景洪市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

(二)配备傣汉双语人才,规范语言景观中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民族语言的传播与传承,不可能只依靠口口相传,文字才是历史的记录者,才是语言文化传承的有效工具,在城市中,到处可见的城市标牌,潜移默化中就会影响到民众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和使用,尤其在公共场所或者正式场合中,傣汉两种语言的使用比重也会逐渐影响到民众对于傣汉语言的认知,傣汉双语的翻译标准,也会影响到民众对两种文化的使用标准。所以在对景洪市语言传承中,解决不同文字之间的冲突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立法保护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傣汉两种文字并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这就要求在执法管理部门中,要配备傣汉双语人才,配备专业的双语人才,以此来规范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即民族特色名称的保护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行不断推进,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在进行交通改造或者旧城重建上,势必会对原有的街道和城区进行改变或者破坏,所以一方面在进行改造建设的时候,相关部门要着重考虑到对有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设施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文化工作者要加快对老街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做好记录,尤其是对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或者特殊名称,尽可能用文字记录或者用视频等科技手段记录,尽可能将其搬进博物馆重建,或者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要着重收集特殊地名、街道名称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政府部门在原有街道上新建的街道也要尽可能保留其原有名称,或者设立纪念碑。

(四)创新语言景观形式,开发语言景观资源的语言教学功能

语言是否能广泛流传,长期流传下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使用的频率,使用频率多使用范围广的语言,客观上说存在时间会更长久。所以民族语言想要长期留存下来,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宣传和传播最有效的方式是教育,将民族语言融入到课堂中。将民族语言当做一门学科去学,让民族学校成为学习民族语言的起点。所以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民族语言水平,通过对少数民族教材的学习和研读,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掌握民族语言,平衡好傣汉双语的使用。此外,也要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了解民族语言的基本表达。在名族语言教材的编辑和使用中,要不断规范和完善教材,根据教学实际,编写更科学、更全面的语言教材。除了注重学校教学之外,也要注重对民众的教学培训。可以在车站、商场、公交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开展宣传活动,或者播放傣族文化的保护成果相关的广播、宣传片、短视频,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和民族文化自豪感。也可以将景洪语言编入数据库,利用科技手段,开发APP或者学习软件等,让人们可以随时查阅随时学习。

(五)将民族特色融入旅游地语言景观之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憧憬休闲游乐的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也成为近年来大多数人旅游方式的选择。喜欢去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区,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的观念为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提供非常优质的条件。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景观资源可以将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结合起来。西双版纳语言景观资源可以将自己的资源和文化结合起来,在为游客提供服务和风景的同时,挖掘自身的价值,使语言景观和自然风光相结合。比如,景观的基础设施设计可以和景观文化相结合,可以收集有特色的歌谣故事、民俗文化词汇,通过文字展示在景观中或者制定成纪念品,或者通过歌舞表演展示给观众,或者通过实景体验让游客有切身体会。同时,在将民族语言融入到旅游当中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使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双版纳少数民族语言,让更多的人有兴趣记录、传播本州少数民族语言。

结语

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可以发现多语言共存是西双版纳州语言景观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其中也存在着差别,如商业路段(景洪城区中心路段)及旅游景点(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多语使用情况会更多,且越是繁华、游客多的地点,语言的种类也越多。可见语言的使用与旅游经济联系十分紧密。除此之外,中文的“独霸性”也不可小觑,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国家法律政策的实施与推行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英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也是语言景观的独特现象,前者是因为全球化驱使的结果。后者则是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影响。

多语言共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独特语言景观,本课题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为例,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语言景观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同时在分析考察其语言景观功能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西双版纳州语言景观及语言资源保护及开发的策略,期望对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语言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提供现实与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Landry, R.and Bourhis.R.Y.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it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16(01):23-29.

  2. Cenoz,J&Gorter,D.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inority languages[J].Multilingual Matters,2006,6(11):122-125

  3. 王才英,侯国金.语言景观研究助力一带一路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1.16.

  4. 杜淑旗.语言经济学视域下桂林阳朔语言景观研究[D].广西大学,2019.6.

[5]李丽生,夏娜.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以丽江市古城区为例[J].语言战略研究,2017(02):35-42.

[5]农朗诗.城镇化进程中基于语言生态理论的城市语言景观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 汉字文化,2018(S1):139-142.

[6]张雷红.旅游城市语言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策略初探——以潍坊城区街道名称为例[J].度假旅游,2018(12).

[7]李晓东.全域旅游背景下的语言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以海口街道名称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24-12.

[8]杨兰, 沈是琳, 彭庆华.民族认同视域下的少数民族语言景观研究——以楚雄市彝人古镇为例[J].校园英语,2019(01):180-183.

基金项目:2020年度西双版纳州社科基金课题,项目编号:SKJJ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