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2


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模式

徐长存

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 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远发展。今天,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硬件环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职业教育已经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一起成为四大教育板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技术转化平台,人才机制僵化,人才流通不畅,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钩等。为此,多数院校前后推出各种模式的校企共同育人的合作模式,但是这些合作模式在推行的过程中问题重重。本文主要对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模式做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模式

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较为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形成的人口红利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需求由劳动密集型岗位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但资本密集型岗位要求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0.4年,技术密集型岗位要求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3.3年。目前城市中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其受教育程度尚不足以支撑他们向新岗位转移。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顺利跨越“刘易斯拐点”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劳动力的供给及技术创新水平。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如何为社会输送关键核心技术力量和如何将现有的密集型产业工人培养成技术创新力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些问题正是我国职业教育中就业创业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遵循教育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紧紧围绕社会人才需求,融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决定》突出强调职业教育形成适应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需求意义的同时,明示了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以“教”促“产”的总体思想。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首先是产业学院发展定位模糊。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筹建产业学院,区别于传统认识中的高校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是具有独立法人的市场主体,同时又是高职教育的职能主体,因此双重主体容易在产业学院的管理机制、功能定位、利益诉求等方面造成冲突。产业学院不仅有高校财政经费的投入,还有企业资本的引入,在办学与育人、教育公益性与资本的逐利性等方面存在矛盾。另外,产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般采取多元化产权结构,然而对如何界定多方产权仍处于模糊阶段,企业主体资金投入与高职院校有形资本、无形资本以及未来增值收益分配划分等仍需要科学合理的解决。其次是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困境。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的产业学院都没有完全独立开展和运行发展,往往是“校中院”“院中院”“企中院”的形式存在,对高职院校的依附性仍旧十分强烈,大部分师资均来源于高职院校,学术型师资占具了很大的比例。这类教学人员往往有较高的学历,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实践经验较少,对实际操作技术的传授不足。而企业师资虽然在技能操作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少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2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模式

2.1明确服务定位,规划好发展方向

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不能千校一面,不能脱离高校自身发展实际,不能违背地方产业需求。因此,产业学院亟需做好服务定位,规划好发展方向。产业学院的发展路径必然是多样化的,每一所产业学院都有一个核心定位,如“小龙虾产业学院”“螺蛳粉产业学院”等,要精准做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之间的对接,使产业学院的发展围绕区域聚集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需求去发展,具有鲜明的产业特性。通过学科、专业的重构,使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更加聚焦于产业链的需求,从而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实现统一。为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学院的发展,要打破原有的高校内部二级学院(系)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模式,建立以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产业链对接创新链、创新链对接教育链、教育链对接人才链的创新模式,从而使产业学院的定位和发展更加精准。

2.2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侧面。宏观生态系统由国家、省和职业院校所在的地区构成,也包括职业院校以外的环境系统,如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对职业院校本身而言,有教育施教系统、受教育系统、参与教育开发的企业系统3个功能团,并以3个功能团为纽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形成多因子综合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职业教育的微观生态小到学校、教学设施、企业规模对就业创业教育的影响,也包括基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目标定位、评价方法等微观系统分析,受教育者亲属关系,在校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学生个体的生活空间、心理健康状态对就业的影响等。

2.3建立产业学院双师教学机制

由于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对实践学时的增加,必然会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冲击,因此,必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产业化的创新实践方式,满足行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第一,建立企业案例库,将企业生产过程的遇到的实践问题,企业技术人员通过文字、视频等形式,将实际的生产实践案例嵌入到课堂的理论教学中。第二,采用VR、AR等技术,对一些基础性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生产实践操作,建立虚拟实践环境,通过虚拟仿真的方式,对工学交替模式提前开展基础性实践操作教学,提升了企业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院校师资进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研修,从事企业实际的生产活动,提升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鼓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行业大师进班授课,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制定企业师资与高校师资的结对指导制度,建立教学考核机制。

结语

多年来,为了推进国家的职业教育快速高效发展,积极学习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模式等,对于各种模式下信息专业产教融合体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毕竟人口数量差别太大,地域差别更是悬殊,可以学习他们的长处,但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国情,取决于能不能因地制宜发展创造出中国特色的信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

参考文献

[1]祁占勇,王羽菲.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中国高教研究,2018(5):40-45,76.

[2]游明伦.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铜仁学院学报,2018,20(2):57-67.

[3]孔佰申.地方性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性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2(10):4-5.

[4]刘蓉.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策略思考.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95.

[5]曹玉春,陈海艳.高职教育加快自身转型升级发展的思路与举措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5(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