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有效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2

初中历史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有效利用

李宝娟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坊子工业发展区实验学校 261203


摘要:课文辅助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从其在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中增加的数量可以看出,受重视的程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挖掘辅助系统的价值,创新利用方式,使其真正发挥出辅助作用。本文以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为例,主要结合目前教师对教材辅助系统的利用现状,立足课堂实际,寻找有效利用各类辅助系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现状;利用方法


按照课文辅助系统在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功能,可以将其分为文本资源、图像资源、图表资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内容,课文辅助系统是教材的子系统,帮助学生用好教材,深刻地解读课文辅助系统,突显其重要性。

一、初中历史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利用现状

首先,课前融入课文辅助系统的方式不当。据笔者的初步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初中历史教师都意识到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性,并在一些知识点较多的新授课上会被用到,且认为不同的资源应该被运用在不同的环节中,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表示课前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时,对于如何将课文辅助系统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无法将其精妙地融合到课文知识的教学中,这样一来,想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属不易。

其次,缺少对图表资源的讲解。实际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图表,而很少对其进行深入地解读。虽然在七年级历史教材中,图表资源所在课文辅助系统中的占比不大,但是他们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如果能够深入解读,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系统的进一步理解。

再次,课中呈现课文辅助系统的方式单一。通过对部分初中生的访谈调查了解到,不少历史教师最常用的就是将课文辅助系统中有的东西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或者直接用平白的语言讲出来。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太过单一,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致,只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而无法发挥课文辅助系统应用的功能。

最后,对问题思考类文本资源设计不佳。此类文本具有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作用,用来巩固课堂教学。但调查显示,也只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自己常常难以回答问题思考类文本资源中的问题,教师也并没有在此类问题上花费角度的时间去讲解,通常都是就做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而这会影响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利用方法

(一)精心设问,不悱不发

提问是每位教师在课堂上都会使用的一种授课方式,但是教师提出的问题真正是有价值的,却是少数。对于初中历史教材中课文辅助系统中的问题思考类文本资源,教师在运用时不妨重新思考定位其价值,结合文本资源精心设计问题,逐步诱导学生接近历史事件的本质,启发其思维,提高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不悱不发,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但也不能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中能够不假思索直接找出答案,必须是能够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才可以。比如,教学七上“秦统一中国”的时候,待学生了解了秦朝统一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后,笔者设置了问题:国家的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结合课文系统材料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战国时期人民都渴望和平,想要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他们很少有人想到从经济、文化层面去思考这一问题。此时笔者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其从课文文本资源中找出秦朝为统一全国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在通过学生自主分析“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措施的意义后,能够想到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动静结合,以图释史

如前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呈现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音视频资料,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时候要把握好课文辅助系统各种材料呈现的方式和时机,使其真正能够发挥好辅助教学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课文辅助系统中的各类图像资源,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灵活呈现,如当所讲知识点较为容易理解,笔者通常通过指图说史的方式进行教学;当讲解一些稍微复杂性的历史事件时,笔者就会运用多媒体,将课文辅助系统中的静态的图像资源变活,使其动起来。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自制教具,将教材中的平面图像变得更加立体、形象化。

如教学七下“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时,笔者就借助电子白板给学生呈现了动态版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用“小帆船”来图标表示郑和的船队,然后向学生解释: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途径的一些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岸。一边讲解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没讲到一个国家,就将小帆船移动到该国家的地图标示上。最后整个过程留下了一条路线,让学生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对于“刘家港”、“非洲东海岸”等地理位置也能够识记。

(三)挑选史料,发挥功能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的课文辅助系统史料可以说是相对充足的,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所有的史料多给学生呈现出来并详细讲解,并不现实。通常,历史课程除少数内容较多的课文需要用到两个课时,绝大多数的课程只需要一课时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从教学时间上来看,需要教师精心筛选辅助系统配备的史料,使其能够起到辅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并拓展学生历史思维的作用。

例如,教学七下“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时,笔者利用课文辅助系统材料研读栏目中唐太宗将君主和百姓比喻为水和舟的文字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统治者应该吸取以民为本的经验教训,通过该辅助栏目的学习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隋亡唐兴的历史启示打下基础。

同时,课文辅助系统中的图表史料往往简单易懂,学生也更感兴趣,可以自主阅读,占用课堂时间也少,教师可以选择图表史料来发挥助学功能。比如,学习“盛唐气象”这一课时,笔者就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辅助系统配备的“筒车示意图”,引导其分析使用筒车的好处,即筒车是日夜工作、不用人力的灌溉工具,在此基础上还能培养学生的史料理解素养,通过筒车的了解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四)课后活动,多重效应

“课后活动”是部编本初中历史新教材中新出现的栏目,具有独特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该对这个栏目充分重视起来,并正视其对教学的辅助价值。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会有意识地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将课后活动作为课程导入的材料,而不是单一地死守将其作为课后练习的老路。

比如,教学七上“原始农耕生活”时,其课后活动栏目中的第2题“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教材旁边还展示出了骨耜的相关图片。笔者在导入环节用到了这一材料,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骨耜的图片,并提出问题: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由此自然地过渡到本课。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是以历史教材为载体,向学生们传授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历史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以及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价值观的主要工具。教师要充分重视课文辅助系统的作用,对其分类整理,选择合适的策略灵活呈现,促进学生对课文文本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蓉蓉.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中的史料教学运用研究[D].延安大学,2020.

[2]崔琳.2016年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陈晨.“课后活动”栏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