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背后,是自我实现的缺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1
/ 2

校园欺凌的背后,是自我实现的缺失

易湘平

浏阳一中

摘要:马斯洛提出人的七大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面是原始,基本的需要,是低层次的,后面是高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它是人不可避免的最底层的需要,也可以理解为生存需要。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是一个人的情感需要。认知,审美,自我实现,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关键词:家校;情感;教育

人是有情感需要的,除了情感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他不能被隔离在别人之外,他需要友情,亲情,爱情,友情让我认知世界,亲情让我们理解责任感,和不离不弃,爱情让我体会忠贞,至死不渝,互相扶持。西方把人割裂的看,把人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友情,亲情隔离开来,中国的文化则高度认可人的社会性。文化的不同,也导致体制的不同,导致经济模式的不同。

当代社会,校园欺凌现象频出,人与人之间相对不那么和谐,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1. 欺凌的背后,是被爱的缺失。

每一个欺凌他人的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是被欺凌的人。敏感脆弱,内心极度缺爱,渴望爱,是导致他们对外界对自己的伤害有过激反应的根本原因。当学生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所受的委屈,学校的教师会懂,并出来主持,维持正义的时候,学生就不会想到用自己的拳头解决问题,而当学生长期受委屈,被压迫,教师的长期缺席,或者处事的不公正,偏袒,会导致学生失去安全感,时间久了,怨恨积压久了,学生会尝试通过自己来维护公平公正,继而产生暴力。

现代社会,离婚率很高,导致很多家庭的子女在情感上缺失。表面上,社会是发展了,物质更丰富,经济上更富有,但是从子女的情感需要上,是并没有发展的,或者说,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对子女的陪伴肯定是有所下降的。所以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因为情感上缺失,会成为校园欺凌的常见出场者。

每一个校园欺凌泛滥的学校,都有一群冷漠的老师。老师的冷漠,才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冷漠,学生之间互相的伤害,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校园欺凌。

不管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还是被欺凌的学生,能够治愈他的,是关爱,是关怀。受再多委屈,能够抚平我们心灵的创伤的是温暖的亲情,贴心的友情,或者互相扶持的爱情,当这些都缺席的时候,被欺凌者就会内心扭曲,转化为欺凌者。

陪伴,是有效治愈一个人内心的有效方式。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其实都离不开陪伴,陪伴也是一个人的情感需要的方式。作为父母,要多抽时间陪伴子女,会让子女内心不那么脆弱,更有承受力,作为教师,要多关注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可以抓住机会,陪伴他们做做作业,无声的陪伴,比语言有时更有力量。很多学生在内心深处,其实是渴望被保护的,有年长的人的陪伴,他会更有安全感,心理上有归属感,获得内心的平静,内心平静的人,会更少的去成长校园欺凌的参与者。

2,欺凌的背后,是自我实现的缺失。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往往会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的人处于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

很多欺凌者,其实是很有才华,却无处展现的人,他们在内心深处,靠欺凌同伴群体,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获得被尊重的需要。一个在生理机制上没有优越感的人,很难成为欺凌者,所以大部分的欺凌者,都是在生理机制或者智力上比较有优越感的人。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当一个人,他的自我实现被压抑的时候,他无法完成自我实现的时候,他就会通过畸形的获取被尊重的快感,表现为欺凌同伴群体,在同伴群体中获得吸引或者目光,来实现他的自我价值。

导致自我实现的缺失,归根到底,是学校提供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的缺失,学生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技能比赛,让学生发光发热,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比如篮球赛,歌唱比赛等文体活动,发挥学生余热,让学生在这些文体活动中,实现自我,并能良好的自我欣赏。学校要多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丰富文体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的正面的情绪和状态。

3,德育的缺失,也是校园欺凌频出的原因之一。班风,校风建设,和学校领导,班主任有很大程度的关系,可以说,班风直接来源于班主任的影响,校风则直接由校领导塑造。班主任以身作则,给班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德服人,宽容,有责任心,学生也会受其影响,养成立德树人的习惯。在学校,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建设良好的道德体系,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方面,班主任要抓住班会,给学生开展良好的德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高度肯定,奖励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在班干部选举方面,要注重选举道德观强的学生。

一个学校,如果养成了敬德,养德的氛围,学生自我注重道德的养成,并默契的尊重德高望重的人,而不是陷入一种混乱不堪,互相伤害的秩序,学校才会成为一个美好的知识的殿堂,成为学生渴望步入的象牙塔。

总结:校园欺凌的治理任重道远,学校老师要齐心协作,拧成一股绳。为人师表,其实有时更像是为人父母,教育则是由很多小事堆砌起来的。好的教育,必然有很多闪光的细节,糟糕的教育,则会有很多的瑕疵。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教育,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给城市输入积极,正面的能量,给一个城市源源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未来的曙光。教师,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引路人,是文明的灵魂工程师。让我们,为每一个城市的文明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桃李n满天下,处处留芳。

参考文献:

[1]魏诚.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防治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1(01):36-37.


[2]周列红.校园欺凌事件背后的校园精细化管理措施[J].基础教育研究,2020(24):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