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大学生乡村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1
/ 2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大学生乡村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

何源夏 胡康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杭州, 310018

[摘 要]农村是大学生接受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刻认识国情省情社情县情民情,激发爱国爱乡情怀,磨练意志品质,牢固树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使命感的重要阵地。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实践育人存在育人内容上尚不够明晰,育人机制尚不够完善,考核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高校应当坚持问题导向,优化乡村实践育人内容体系,完善乡村实践育人机制,构建立体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推动实践育人取得实效。

[关键词]乡村;实践育人;实现路径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高校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开展大学生“村小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动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接受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激发“争当时代新人”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乡村实践中读懂无字之书,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大学生“村小二”实践育人主题活动的目标定位

1)大学生“村小二”是建设“重要窗口”的体验者

大学生“村小二”们到基层、到农村,切身体验感受国情省情社情县情民情和当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对当地产业、文化、民俗有了深层次了解。“村小二”紧跟新时代发展,通过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深深融入当地,把自己看作是当地的一部分,把“为老百姓做实事”当成自己矢志不渝的信念,尝遍酸甜苦辣和柴米油盐。

2)大学生“村小二”是乡村振兴的助力者

大学生“村小二”们将所学运用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建设和具体工作当中,将自身专业特长带到基层、农村和服务老百姓、群众当中去,也将大学生的激情洒在建设热土当中。如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大学生服务于基层水利、电力工作,数字媒体、微信运营的同学帮助当地宣传推广文化旅游,在实践中深刻体会新时代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3)大学生“村小二”是“富强浙江”推动者

大学生“村小二”们积极投身基层、农村的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如物联网、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大学生服务于特色产业、集体经济、电商产业等,深刻体会产业兴旺的重要性和来之不易。

4)大学生“村小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践行者

大学生“村小二”们跟随驻村干部下地干活,一身尘土但充实获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大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多数都没干过重活累活,往往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体育运动甚至都可能叫苦不迭,但进了村入了户常常就像变了一个人,搬砖锯树和水泥,用自己的力量建设新农村,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感受劳动的魅力。

5)大学生“村小二”是“绿色浙江”的维护者

大学生“村小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离不开一项工作--垃圾分类,维护净土。美好从来不是白来的,“村小二”们跟着村干部进行垃圾分类,体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会生态文明建设,体会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6)大学生“村小二”是人文优势的开拓者

大学生“村小二”们帮助基层、农村开展“春泥计划”,带领指导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和课外知识。这些知识有些是乡村学校学不到的,有一些是课外有趣的生活小常识,还有一些强身健体的运动活动,孩子们一般都不会有抵触情绪和学习压力,跟“村小二”们容易建立起深厚感情,在心中种下“爱”的种子,树立良好的大学生形象。

二、高校乡村实践育人存在的不足

众多高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乡村服务实践,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能发觉其不足之处:

1)乡村实践育人内容上还不够明晰

首先,少数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有些滞后,还存在重实践、轻育人,培育的价值指向不够明显。乡村实践中并没有旗帜鲜明地进行育人的引导,也没有积极发掘乡村的资源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情怀的涵养,开展的实践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大学生自发的情感为主,高校对此缺少系统的显性设计。其次,从基地建设上来看,许多高校的实践基地时常更换且质量参差不齐。最后,当前实践的内容创新性不足,未能紧跟时代潮流,未能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作为实践的培养内容。

2)乡村实践育人机制还有待完善

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效果无法保障。从当前看,部分高校的实践活动结束后,往往只是学生递交的实践报告作为考评依据,乡村实践活动还不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够,实践活动人员保障落实不到位。许多高校在乡村实践活动的指导过程中,虽配备了指导教师,但对于如何落实育人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比较欠缺,指导不够。

3)乡村实践育人评价体系还不够系统科学

当前,乡村实践育人的评价机制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评价方式略显单一。乡村实践育人评价往往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做出工作评价,或者是由高校团委、二级学院等部门对实践的活动进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易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充分听取学生的自身感受和自我评价。其次,评价的反馈不够及时。评价是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能够及时就实践收获、存在不足以及应对提升等进行交流,实践指导的效果会更好,但现实情况是实践的评价往往在活动数月后才能得到结果,降低了评价的时效性。

三、大学生“村小二”实践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

1)优化乡村实践内容体系,提升育人质量

挖掘乡村红色基因,传承革命文化,充分利用家训、民约、脱贫攻坚故事等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涵养家国情怀。开展水情科普大调查,创新开展大学生乡村蹲点实践,将“村小二”实践育人工程的内涵拓展到农村治理,在实践中培育生态意识。以劳动教育为依托,引导学生开展乡村劳动实践,在汗水和历练中成就自我。

  1. 完善乡村实践育人机制,夯实育人保障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出台制度为有导师、有模块、有平台的乡村实践育人提供制度支撑,更加紧密链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育人成果,形成“合力育人”的人才培养氛围。探索校际联动的乡村实践机制。打造以“村小二”为引领的跨区域合作,实现乡村实践育人工作从“单校推进”向“校校联动”的转变。构建“村小二”实践育人网络化的长效机制。充分借助网络及易班优课对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进行网络化吸收与重构,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的乡村教育实践中汲取营养。

  1. 构建立体多元评价体系,强化育人导向

深化清单式管理,在所有实践项目中铺开做,从源头上把控好实践的过程管理和实践质量。以“课程化管理”为导向,构建“学生、教师、实践地”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反馈,构建好科学评价体系。开发乡村实践育人大数据评价反馈平台,注重线上线下评价结合,考核结果运用,及时反馈乡村实践评价,精准指出学生在实践中知识运用、专业技能、沟通协作、团队合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切实发挥好评价机制的作用,构建完整的实践育人评价闭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

[2]张育广.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村小二”实践育人项目”(201911481042)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何源夏(1998-),男,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物联网工程2017级本科生,信艺学院学生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