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德育工作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1
/ 2

浅谈在德育工作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研究

李琦

广西浦北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德育工作是使人能成为其人的工作。德育工作要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人从实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方面进行探索,力求寻找一条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的德育工作之路。

关键词:德育;学生;主体性地位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的教育指针都把德育放在首位。因为德育工作能使一个人更好地融进社会文明当中,能使一个人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能使一个人成为其人。德育工作的成效越显著,则社会越能良性发展;反之,社会的肿瘤就越多。所以,德育工作乃是教师、学校的头等大事,他们苦口婆心,呕心沥血,都想要德育工作取得卓越成效。

一、传统德育的特征及主体性的要义

我国80年代中期前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社会控制方式基本是处于封闭、限制的状态。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工作是以一元价值为价值取向,其显著特点是:功利色彩浓厚,忽视学生的身心特征。其一些具体表现为:(1)忽视学生身心特点,把道德、政治、哲学混为一体,抽象地教授一些抽象的概念。(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存在,单纯的道德说教多。(3)不少德育工作者以“圣人”自居,观念陈旧,方式专制。这样的德育工作自然未把学生视为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这样,随着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社会的到来,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传统的德育工作就会让更多的弊端涌出水面。

把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乃是当今教育中的一个研究共识。它的基本要义是(1)承认在教育中,学生的地位是第一(2)承认学生具有独立人格意志的存在,他们的个性、情感、认知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因为思想观念的相对滞后性,即使社会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相当大部分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方法还带有明显的传统德育的色彩,因此,一定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二、德育工作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理由

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认乃是承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1、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它应该使人成为具有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学识的人,否则就容易产生极大缺陷的人。教育的本质内涵是:把一个人培养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是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感、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育人,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社会发展内在需求,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信息时代的到来,把全球的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体育纳入一个极小的开放式的竞争体系。要让教育的产品——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处于不败之地,就应该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来看待,他们才最终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全面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加速发展,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遇到新问题、新关系、新价值,并常常很难用或无法用既定的主流价值取向予理解和妥善处理。同时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西方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其结果是,传统的一元价值观念体系趋于崩溃,多元价值共存将逐步成为几乎所有社会领域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将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多元化”。因为如此,各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也要求人们就此作出取舍。因而学校德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使其在变化冲突日益深刻和趋频的时代里,面对各种道德冲突不至于措手无策,而能选择合理的价值取向。

3、个人的自我完美,必须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

传统的教育方式把学生视为一个道德容器,源源不断地把各种价值观念往这个容器里面倒。这样做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他的性格,心理特点,从而造成一方面知行脱节;另一方面是青年学生面对强大的“社会化”压力,对权威不得不服从,压抑着他们自在发展的天性。这样许多“聪明的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培养“敛其行,慎其言,弱其欲”,以致最终成为“遵父母言,听老师话”的乖顺孩子,其作为道德主体方面的学习被完全拒绝。这就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主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必将影响学生诸如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弱化,甚至在人格方面得不到正常发展。直接阻碍了学生 全面发展。而主体性教育不再将学生视为一个道德容器,而是将学生视为一支待点燃的火把。教育工作者的独特地位不再是知识的广博能把多少道德价值观念注入给学生,而是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自觉地自行道德完善。一旦那支火把被点燃后,这给教育带来的成效是难以估量的。而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德育工作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做法

1、学校、社会必须建立多元的,开放性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教育中,学校评价一个好学生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依据,社会评价一所好学校是以该学校 的升学率有多高作为衡量依据。这种价值判断是一元的、封闭的,以压抑甚至牺牲多数人的天性而成全极少数人的成功,这是有违教育初衷的。因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首先要建立多元的、开放性的价值取向体系。衡量一个学生应该从多角度去判断。衡量教育的成败,不仅以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更应该看学生走上社会后,是否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因为教育产品不是一般产品。社会变化日益频繁,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我们能做的和需要的是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指导他们对各种价值观念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使他们的道德品质朝着有利于提高民族文明;符合党、国家的德育方针方向发展。

2、实现学生主体性地位,必须要实现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师生关系,当然是双向的。不过,在此特意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民主。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被赋予了至尊的地位,扮演着道德警察、执法官的角色。“我讲你必须听”“我讲你必须做”,德育工作者就应有不怒而威的杀气,学生见了赶忙逃避三分。这哪是教师的作风啊,简直是专制者。这样的后果缺乏师生之间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具有民主作风是相当重要的。具体而言,教师应具有平等的态度,宽容的心境和学生进行交流,允许学生陈述意见,提出观点,甚至质疑,这就需要教师接受一些新的观念,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真正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性才会最终得以落实。

3、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材,采用富有人情味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德育工作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已逐步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认可,但这还需要广大在一线的德育工作者的倡导和实行,这样德育工作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实现教育要义。

参考文献

[1]德育课教学模式[J]. 巩春梅. 新课程学习(下). 2013(06)

[2]德育课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 邹东明. 职业技术.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