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潜、融通、强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1
/ 2

挖潜、融通、强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思考

李琛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青岛 266427

摘要:作为“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理念改革方向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破除“两张皮”的改革模式,根本就是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理论当中思政元素的精华,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将意识形态引领、道德与法治建设、理想信念培养、三观形成等思政核心内容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内容,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根本遵循的内容。尤其对于“人才培养”所形成的论断,详尽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内容,明确了“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的教育根本任务,并将其思想充分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此外,教育部通过制定与颁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目前,课程思政已经成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过程加强人才能全方位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因此,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深入探索,既是对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的内在化要求,也是积极助推课程思政实践化工作现实渴求。

一、深入发掘专业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内容

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需要授课教师对于所授专业课程当中包含的思政内容、思政元素进行深入发掘和广泛拓展。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把握受制于两大因素的困扰,其一,作为专业课授课教师对于思政内容与元素所包含的范围和界限难以有效把控;其二,专业课授课教师对于思政教育内容与课程意识形态的引领性理解过于狭隘,无法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有效结合。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将意识形态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性内容”生搬硬套到专业课教学之中,而是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认知、思想意识引领、道德法治思想的构建、理想信念的坚持等多方面元素,与时俱进的同教育紧密结合,不仅要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更要有时代变化发展之下新的理论意识与内容的教育形式。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艰苦奋斗的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的秉承。加强学生个人道德品质与法律素养、三观养成、理想信仰的坚持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元素,充分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而做到全面发展。

(一)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大胆突破

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将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化精神,作为鼓励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形成陈规性突破、勇于探索实践、不断追赶超越、肩负历史使命与责任感的精神动力,并且树立人民至上、坚持公平正义与诚信友善的奋斗追求。此外,对于人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要以爱岗敬业求奉献、廉洁奉公为人民的精神追求为己任。

(二)坚持个人道德培养为完善目标

个人道德的培养是作为课程思政深入挖掘的重点核心内容。建立以公民责任感为中心的道德性教育、形成礼貌为先、助人为乐的社会良性品质;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引导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注重公平与正义、致力于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为使命以及互尊注重为理念的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注重科学看世界、理性去分析的学习方式

科学观察世界是人生成长培养的基础和重要条件,站在合理的立场观点上,用科学化的认知去分析、把握时代与历史发展的规律、方向,能够用哲学的眼光看到事物表面现象的同时更要懂得理性认知。要形成科学、辩证、系统、创新的思维理念与习惯。

二、加强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

“课程”是理论化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传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理解、记忆、熟知、实践的形式而掌握,从而更好的予以运用。“思政”是将价值观理念通过教育、引导,由学生内化为自我认知的信念和价值观构成的基础、外化为行为的指引和标准的具有意识形态、价值观培养、道德与法治构建、理念与信仰构成的教育目的性活动。二者的结合,是为了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中,强化学生精神素养的提高。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出之前,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分属于不同类别的教育类别、完成这不同的教育目标、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当二者相结合的构想与实践落实后,如何做到有机结合成为了新的问题,如何打破课程思政“两张皮”的模式成为新的矛盾。将思政课当中的元素与专业课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思政效应,是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有机融合最为行之有效的体现。

(一)做到专业课内容的德育因素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

以专业课课程内容当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社会化现实中所具有的事实表现,有授课教师进行价值理念的深入挖掘,形成的理论内容对比思政教育内容当中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引导。例如,通过医学院学生对于人体器官解剖学课程的学习,由授课教师举例眼角膜捐献的患者、器官捐献以及遗体捐献的志愿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产生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起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培养。通过授课内容与课程思政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具有人格升华的更高层次,让专业课成为思政教育载体的人生大课。

(二)创新课堂教学法,推动课程思政“隐形”育人优势

“隐形”育人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显性育人的直观化、灌输化,更多强调的是内化性教育。作为课程思政中专业课的讲授过程,是以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为前提,通过自然授课的方式将思政教育的精髓化思想渗透于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以合适的教育教学法,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形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而入脑入心,使学生明确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学好专业课知识,更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性目的与国家性效益,使受教育者能够从思想和情感上更为真实与资源的接受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态。

(三)构建课程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高校通过深入挖掘各门课程当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与资源,将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学的特点进行对比与融合,并做好课程授课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实现专业课课程所具有的育人效应,并逐步形成体系化构建,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做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授课在育人功能上的相互配合、同向同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而发挥出协同效应。

三、总结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准。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发展进程,更需要的是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性思维、崭新的教育实践作用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并且更要注重人才的思想意识形态引领、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具备、理想与信念的坚持、世界观、人身观以及价值观的端正。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思考,应当将各种教育因素紧密结合,将课程理论内容的思政化部分深入的挖掘,通过深化与拓展等方式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精髓不断进行融通与强化,形成价值引领性作用与科学精神相统一,并在理论课程教授过程中不断融会贯通,形成学生自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效应,从而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顺利落地事实、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起到推动化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59-63

[2]成桂英,王继平.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关注点[N].思想理论教育,2019(01):79-83

[3]巩茹敏,林铁送,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03:45-51)

作者简介:李琛(1986-),女,硕士研究生,任职于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高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