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生物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3
/ 2

核心素养导向的生物教学研究

郝小娇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学校

摘要: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要和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教学评一致性”工作的开展,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如何把核心素养贯穿到实施教学评一致的过程中,再次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焦点。

关键词:生物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致性 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要和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教学评一致性”工作的开展,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如何把核心素养贯穿到实施教学评一致的过程中,再次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焦点。

  1. 夯实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指的是学科知识产生、提出、发展的条件、背景、过程或故事。

从教学角度讲,它是对促进学生学习、理解、消化、建构学科知识的具有社会化色彩的学习环境的概括。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那么学科情境则是学科知识的载体,学科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情境的介入。如利用中国的探月工程 和月球采样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生命起源,利用国家的限塑令引入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的分解作用,利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引入科学史的教学,都是基于一定背景的学科知识教学,有助于生物核心素养的贯彻。生物学科知识的教学应该呈现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等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例如传统的生物教科书在教授运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时,大都强调“用右手握住镜臂,用左手托住显微镜的底部”,“用右手画图”等显微镜使用的基本要求。而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济南版)则提出“取拿与安放显微镜时,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考虑到了不同动作习惯的学生。教学策略是要有分层意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布置习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发展能力。如生物学案上题目分层设计【当堂检测】和【拓展提升】,【当堂检测】是对基础知识在本章内容中的再现,属于必做题目。【拓展提升】是对考试知识点相同题型的训练和拓展题训练,属于选做题目。

  1. 开展学科活动

学科活动包括学科实践活动(动手、感性)和认识活动(动脑、理性)。学科知识即间接经验,与此相对的是直接经验。不能忽视直接经验作用,没有直接经验,学生难以理解间接经验,学生只有将间接经验转化成直接经验,它才有教育价值。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本身并不能独立完成高级认知活动,大脑和通过身体与外界的互动,对于理解高级认知过程起关键作用。强调在交往中学习、体验中学习、游戏中学习、探究中学习,生活中学习,在各种亲自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学习。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形成。新课标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全部列入“具体内容标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参与绿化家园的活动;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等融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新课标制定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课程目标得到了充分体现,删除了过去教学大纲中较多的解剖动物、采集植物标本的内容,代之以观察、栽培、饲养、保护动植物有内容,并通过案例的形式,明确而具体地传递这一信息,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案例中,明确提出“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1. 提高教师素养

学科教师要由知识型教师转变为素养型教师。“教师的人文素养” 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学识底蕴、儒雅风度以及对事业与学生真诚的热爱。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形象的要求,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完善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不仅是上课,而且还有言传身教。只有在职业道德、人格修养、待人接物等方面都能起到榜样作用,才能成为一名在学生心目中有地位的教师。教师应熟悉所授学科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其结构,了解基本的学科教学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了解学科教育发展史和当前发展动向;其次,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即学科知识是如何体现在中小学课程中的知识。教师要理解所讲授学科的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形成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再次,教师还应具有“整合知识”,即除了系统的某一学科知识之外,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具备跨学科知识,并能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整合的知识。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和积累丰富的个体经验,在教育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利用个人经验,灵活应用原理性知识,能把一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加以整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适应、并与个人的个性特征(情感、知识、观念、价值观等)相融合,完善个人的教育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任务重要的是理清相关概念的关系,把握其内容逻辑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四、推进学科评价

围绕综合素养,大力推进学科评价。表现型评价包括口头测试、论辩或辩论、短文题考试、写作测试、过程反应题、实验技能教学考试评价。成长记录评价包括学生作品、学生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的,不是随意的;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思的机会。学科评价直接决定教师学科教学的方向和内容,它是让核心素养落地最直接、最重要的保障。借力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合作实行捆绑式评价;调动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达标检测题设计要深度,每一节课都有“中考题型”;让学生讲起来、问起来;检查背诵的题目最好是在课堂上完成。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如果问题本身就是浅表的,深度学习无从谈起。持续评价、及时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度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将“科学探究”贯穿在其他的9个教学主题中;提出了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开始强调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健康的生活,两个地方提到了人;打破了过去过于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弊病。构建“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精选和串联生物科学重要的知识和观念,不仅克服了过去生物课程难、繁、偏、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也有利于生物学科内的综合。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 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2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2017.上海教育出版社 余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