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转变之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1


规则转变之后

石云云

西湖幼儿园 ;江西南昌 ; 330000

60861baf9e667_html_6aca3a6deb3d41a.jpg 例背景:这个学期我们换了教室,区域有所调整,将原来的体育区角换成了社会交往性的区角--和谐号餐车。这个区角分了几个角色:服务员、收银员、顾客等,还配有相应的服装,所以倍受孩子们的青睐,每次这个区人满为“患”,尽管我有人数规定及严格要求,但还是挡不住孩子们对这个区角的热爱。

第一次游戏:

60861baf9e667_html_cbc3241cb5901e9f.jpg 动开始后,孩子们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区角。当我走到长廊上,看到好几个孩子在为进和谐号餐车里玩而互相争抢插卡槽,走近一问:“是谁先进来的啊,怎么插了这么多卡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我,是我”,谁都不愿意承认是后面来的。“既然你们都不愿意退让,那你们说怎么办?”。在旁的琳琳马上提议:“那我们来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就进这个区角玩?”。孩子们都同意,结果最后输了的几个人悻悻地自动离开了该区角。

60861baf9e667_html_c13d9c20f99618ce.jpg 别与回应: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对新的区角非常感兴趣,迫切想体验。大班的幼儿已有想与他人交往的意识,他们喜欢富有角色之分的游戏,但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是“自我为中心”,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感,使得他们在交往时发生冲突都不愿意互相谦让。案例中孩子们都想进区玩可谁都不愿意退让。

为了避免下一次出现同样的问题,我进行了调整,第二次开展区域活动时,我请了当天的值日生在”和谐号餐车”角进行监督,但是又出现了状况。

第二次游戏:

活动开始不久,我就听到长廊里的吵闹声:“你偏心,明明是我先插卡的,你还把我的卡拿掉!”,闻声赶来看见杨杨和值日生诚诚争的面红耳赤,我便问诚诚是怎么回事,“是若凌先进来,杨杨后面来的,所以我把杨杨的卡拿下来了”。杨杨听了更加生气地说:“明明是我先进来的,我和佳佳一起插的卡,他偏心,把我的卡拿掉。”我问佳佳是这样的吗?,佳佳点点头说:“是的,我们一起进来的,是诚诚把她的卡拿掉了。”我再问诚诚,只见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承认是他故意拿掉杨杨的卡,好让他的好朋友若凌进去玩。

识别与回应: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已有自己固定的玩伴,即他们心中的好朋友,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比较倾向于好朋友,所以案例中的值日生诚诚把机会给他的好朋友若凌。

60861baf9e667_html_c083f41efccd1284.jpg 了保证孩子们能愉快地进入区角游戏,我给五个区角增设了任务卡,以完成卡片上的任务可以获得贴纸奖励这种方式,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分散他们对”和谐号餐车”的关注。其中“和谐号餐车”设有六张任务卡,只有拿到了任务卡的孩子才能进入该区,这样也避免孩子们产生争执。

第三次游戏:

60861baf9e667_html_85d748d8ec83ffd5.jpg 次活动开始后,孩子们有秩序地拿了不同区角的任务卡,进入各自的区角,专心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而长廊餐车里再也听不到以往的争吵声,拿到了任务卡的六个孩子们,各自扮演角色并各尽其责,有的收钱,有的端水给顾客,有的拿着自己做的纸币去点餐……

反思:

纵观整个案例,我有以下感受:

1.教师要不断完善区域规则。活动规则,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即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提出来。区域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幼儿在活动中常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而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则加以规范。所以,区域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改进,及时完善。案例中教师发现孩子并没有按照活动规则来游戏后,及时对活动规则进行了调整,不断强化幼儿对活动规则的认识,最后在任务卡的指导下,幼儿有秩序地进行区角活动。

2.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社会交往是需要技巧的,在交往中许多孩子不守规则、不能平等地与同伴交往、愉快地与同伴合作,遇到矛盾不懂得谦让,所以在交往时往往会出现矛盾。当孩子们之间出现问题或冲突时,需要成人适时的穿针引线,加以引导,但不要强行干涉,最好把解决矛盾的责任和权利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学习解决。案例中第一次第二次游戏幼儿不守游戏规则,没有平等地与同伴交往,引发冲突,老师并没有马上进行干涉,而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我的期待:希望孩子们能自觉遵守教师与他们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明确自己的任务,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