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专科护士的职业风险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9
/ 2

口腔专科护士的职业风险管理

舒萍

武汉存济口腔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 目的 笔者分析造成口腔专科护士职业风险的各类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安全管理对策,强调提高口腔专科护士的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制定防范措施。方法 结合口腔护理工作特点,分析护士存在的职业风险,提高口腔护士对职业风险的认知,并制定防范措施。结论 针对口腔护士的职业风险因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是保障护士职业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 口腔护士 职业风险 管理

口腔专科护士(以下简称口腔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负责诊疗区域的清洁、消毒工作;分类处置复用的口腔诊疗器械;以及调拌材料、取模、灌模等操作,长期暴露于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的危险因素中。另外,口腔护士还要协助医生做诊疗咨询、预约、回访和健康宣教等工作,不同人群的沟通交流和心理预期的差异性,对护士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其他与职业性质相关的因素,口腔护士常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容易产生焦躁情绪。总之,口腔护士已成为有较高职业风险的群体。为提高护士的职业安全,间接确保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笔者就口腔护理的职业特点,从风险因素、防范措施等角度提出建议,为口腔护士提高认知,防范职业风险提供参考。

1 风险因素

    1. 生物因素

1.1.1在口腔专科医院(或诊所)就诊的患者多属于门诊患者,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门诊患者诊疗前传染病筛查机制,因此,门诊患者的健康状况不确定,医护人员无法准确获悉就诊患者是否患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或是病原体携带等情况。到目前为止,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证实多达50多种,护士因针刺伤或接触受血液污染的医疗用品,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直接暴露人群[1]

1.1.2在类似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爆发流行早期,医护人员也很难在门诊诊疗时鉴别出潜伏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口腔的检查、诊断、治疗都集中在诊室区域内,在患者呼吸道开放状态下,高速旋转的手机、超声洁治器等致使患者口腔内可能会携带者病原体的唾液、血液、切割的碎屑等向周围喷溅,造成工作环境中的空气和物体表面被污染,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循环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

1.2 物理因素

1.2.1 锐器伤 口腔器械存在结构复杂、体积小、螺纹多、尖锐、细小等特点。随着高效率的四手操作技术在口腔诊疗中的推广应用,为患者诊疗期间,医生和护士需要快速而频繁地传递、交换诊疗器械、材料和其他用品;在诊疗结束后,护士要对复用的器械进行分类、预处理。这些尖锐的口腔器械容易导致护士被割伤、刺伤。

1.2.2 噪音 有研究报道,高速涡轮手机、慢速手机、超声器械在距离30cm的位置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均大于65db,而人体听力的损伤与噪声强度与暴露时间密切相关[2]。口腔护士每天长时间处于有噪音的工作环境中,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1.2.3 在口腔诊疗时,医护人员经常需要长时间维持单一姿势,大大增加了罹患颈椎病、腰椎病和肩周炎等风险;长期坐姿工作,比较容易导致痔疮、下肢静脉曲张之类的疾病。

1.3化学因素

口腔护士承担着处理诊疗器械和诊疗区域的消毒工作,长期接触各类清洗剂、消毒剂等化学制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等;诊疗所用的有一定腐蚀性的药物,如银汞合金、氧化锌丁香酚水门汀、氢氟酸等。直接接触可导致皮肤过敏、皮炎;挥发至空气中的消毒剂可损伤呼吸道粘膜,诱发哮喘、支气管炎等;或可导致头晕、咽干、呕吐等症状;甚至导致妊娠护士流产、致畸等严重后果。

    1. 心理因素

口腔专科医院具有接诊量大,患者流动性快的特点。口腔护士的职责包含诊疗环境管理、器械与材料的管理、患者管理、医护沟通等,主要工作内容有诊室的空气、物表的清洁消毒、器械的准备和预处理、各种耗材的准备、患者的预约和回访、疾病咨询和健康教育、医护和护患沟通交流等辅助性工作,可患者往往肯定医生的付出,护士有时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还要面临考试考核、质控检查、职称晋升、职位提升、工资待遇等问题,长期处于繁忙和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容易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1.5 其他因素

1.5.1 职业防护意识较差 有些医护人员感控知识缺乏,认为在口腔医院很难遇到传染病患者,被传染的概率很小,因此思想上对标准预防工作不够重视,职业防护意识较差。

1.5.2专业知识不足 护士的专业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医生、患者的满意度,成为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5.3 监督管理机制欠完善 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构人员配置有限,不能有效开展感控监测和职业防护工作。

2 防范措施

2.1 教育培训,强化意识

2.1.1 开展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案例分享、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普及院感知识,针对医务人员感控意识薄弱环节,如手卫生、医疗废物分类处置、职业暴露等内容,进行院、科分级强化教育,不断提高医护对医院感染防控的认知水平。

2.1.2 加强医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医生满意度,避免医疗安全风险;护士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答疑解惑,患者对护士专业能力的认可,是护士赢得患者信任和满意度的关键,能有效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获得患者的认同与尊重。

2.2 制定标准,规范操作

2.2.1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要求又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如诊疗感控规范、牙椅表面擦拭操作指引、牙椅水路消毒操作指引、职业安全防护措施、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等感控措施,避免医院感染所致的职业风险。

2.2.2 规范护理行为。与医生、患者或家属沟通交流,以及接打电话时控制音量,不大声喧哗,不人为增加诊疗环境的噪音;使用光固化治疗仪时,避免光束直射导致视网膜损伤;不在诊疗区域刷洗复用器械,防止气溶胶污染环境;禁止护士徒手处理锐器,建议辅助器械或戴加厚防刺手套处理,手套可起到屏障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3]。存在有喷溅操作时,必须佩戴防护面罩,防止粘膜暴露。尤其在类似新冠肺炎等突发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必须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根据流行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级别实施针对性的加强防护措施,最大限度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

2.2.3 复用的中度、高度危险的器械统一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低度危险的复用物品(如调拌碗、调拌刀、防护眼镜)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彻底清洗后用中效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口腔印模消毒在指定处置区域内操作。尽量减少诊疗区域内化学消毒剂的使用,降低医护和患者因接触化学消毒剂所致的皮肤和呼吸道的刺激和过敏反应。

2.3 其他措施

2.3.1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控医源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精准感控工作提供参考,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所需的健康安全的诊疗环境提供数据支持。

2.3.2 开展正规的人体工程学培训,使医护人员了解正确的治疗姿势,调整牙椅达到最佳坐姿,正确地运用人体工程学提高工作效果、有效缓解和预防职业病。

2.3.3 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护士心理调节能力。为避免护士过度疲劳,合理配置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定期组织座谈会,引导护士合理宣泄消极情绪,营造团结的环境,共同讨论、思考和解决负面情心理;鼓励护士参加集体活动,采取适应的娱乐、户外活动等不同类型的团建活动,让个体更多地获取来自团队的精神支持,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必须重视口腔护士职业风险,针对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并指导实施,同时加强风险教育,提高认知水平,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只有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共同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口腔护士的职业风险,保障身心健康,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必杰,郭艳红,刘荣辉,中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11.

[2] 罗伟,冀飞,刘洪臣,等,牙科治疗器械所致噪音的初步研究[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9,7(6):333.

[3]屈明静.口腔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A]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研究会、中华高血压杂志社:,20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