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入园幼儿的适应性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9
/ 3

浅析新入园幼儿的适应性问题

周农艳

崇左市江州区左州镇中心幼儿园 532207

【摘要】入园初期,幼儿的适应性问题是众多家长和老师一直头疼的问题,幼儿的适应性问题普遍存在,有幼儿自身认知水平能力低和基本一活忽视、以及老师的无法全面照顾和学校环境的影响等外部因素。因此,要实现幼儿的适应性问题往好的方向发展,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构建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适应性;原因;培养;对策

【正文】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生活通常会通过哭闹、闷闷不乐、沉默不语、恋物、拒绝进食、抗拒入睡,拒绝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来表现,出现这一系列表现的主要原因为:幼儿自身的认知水平低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教育程度以及校园环境的不知和老师的关注程度等。本文结合幼儿的不适应性表现,分析幼儿园不适应的原因,着重从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提出对策,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在论述过程中难免会有偏激不全面的观点。希望通过对新入园幼儿不适应问题的分析,帮助家长和老师解决次问题。

  1. 新入园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的表现

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的表现具有多种多样,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表现,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幼儿园内常见的几种不适应表现。

(一)分离焦虑

幼儿从家庭生活进入到幼儿园集体生活,从熟悉的环境进入到陌生的环境,在心理上及生理上都会出现极大地不适应,我们称之为分离焦虑。最常见的行为表现为:不停的吵闹哭闹、恋物、拒不配合老师安排的活动、甚至会出现抗拒食物、拒绝入睡等行为。

1.不停地吵闹、哭闹

新入园的幼儿脱离家庭生活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不适应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幼儿哭闹不止,在上课之前常常会看到幼儿哭闹着不让家长离开或者不肯进校园。幼儿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剧烈的情绪激动,主要是与家长的短暂性分离让幼儿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让幼儿感到不极度安,所以才会企图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表达。

2.恋物、不合群

部分跟他人接触较少的幼儿,入园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害怕陌生人,拒绝与同伴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于中意的物品会爱不释手,有时甚至会因为保护某一物品而跟人大打出手。

(二)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差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的生活,良好的交往能力可以让小朋友获得更多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友情和自信。幼儿因为年纪小,应变能力较弱,入园之后不知如何与他人相处,所以常常会表现出“措手不及”。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加以引导,注重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二、新入园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原因分析

入园之初,幼儿面临着与亲人的短暂分离,环境、人员、活动方式、行为规则的变化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究其原因,主要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自身的因素

幼儿自身的认知水平能力低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差会影响幼儿的适应性问题。

认知水平能力低会加剧幼儿的不适应性。2-3岁的幼儿尚处于感知世界的阶段,入园初期,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环境、人员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新的,认知水平能力低下的,导致幼儿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会处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加之幼儿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更是加剧了幼儿对新生活的不适应问题。

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差会影响幼儿的适应性问题。现在大部分的家长在与幼儿相处过程中,不注重幼儿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吃饭、睡觉、穿鞋子、穿衣服等简单的基本生活活动均由家长包办,碰到幼儿不配合的情形甚至还会出现哄骗的行为,这种包办式的生活方式直接造成了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差的问题。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这些基本生活行为一般要求幼儿独立完成。当无法达到要求条件时,幼儿就会产生挫败,从而表现出哭泣或闷闷不乐。

  1. 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关系的好坏和家长的关爱程度也会对幼儿的适应性问题产生影响。

家庭关系的好坏间接影响幼儿的适应性问题。研究表明,幼儿从2岁开始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幼儿的思想、行为会根据不同的家庭氛围作出不同的反应。在幼儿园里,我们发现: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的幼儿性格比较开朗,富有爱心,容易与同伴相处,能很快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长期处在离异、争吵等恶劣关系家庭中的幼儿性格较为内向、恐惧、焦虑,具有攻击性,这一类性格的幼儿往往无法融入到集体生活中,不适应问题较为突出,他们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大哭大闹、并且很难制止,如果不及时正确引导,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张极为不利。

家长对幼儿的关注程度会直接影响幼儿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发现,家长的过分溺爱或忽视都会加剧幼儿的无法独立。有的家长因为过分担心幼儿在短暂分离期间的情绪,将幼儿送入园之后久久停留观察,碰到哭闹的行为会第一时间出现哄骗安慰,有的家长甚至要求让幼儿提前放学。家长的本着是担心幼儿,殊不知这会加剧幼儿的依赖,导致幼儿无法独立,融入集体生活。也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大部分都是将孩子扔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或保姆照顾,殊不知,因为年龄的差距和生活时代的不同,老人和保姆更多的是照顾孩子的生活,对于孩子的心理要求往往照顾不到,幼儿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容易养成内向、孤僻的性格。入园之后,会表现出害怕与人交往,不合群的状态。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

校园环境的布置和生多师少的现状也会影响幼儿的适应性问题。学校环境会直接影响幼儿的适应性。新入园的小朋友因为年龄小,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最直观简单的听、看的方式来认识的周边的事物的。学校的教学环境,如:教室的布置情况、老师授课的内容、甚至老师的形象都会很直观地影响幼儿对学校的喜爱程度。教室可爱有趣、老师授课内容丰富多彩、老师温柔美丽的形象往往都会让小朋友喜爱,会对第二天的幼儿园生活满怀期待;相反的,教室的布置简单暗沉、老师授课的内容单一无趣、老师的严肃粗犷会让幼儿对学校失去兴趣,甚至会拒绝第二天去学校。

生多师少的局面会间接影响幼儿适应性问题。我国的幼儿园普遍存在学生多、老师少的现状,有的幼儿在家中是“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儿”,家长及爷爷奶奶事事都顺着,久而久之幼儿就培养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周围的人都应该以我为中心。而现下幼儿园的生活普遍现象是:幼儿多,老师少。这就意味着老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心理状况,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照顾到每一个幼儿的情绪。这种现象打破了幼儿在家中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此时,幼儿的心理会产生一种落差,再加上幼儿年纪小,无法理解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无法表达、消遣这种落差感,所以往往会通过一哭闹、欺负其他小孩、不合群的行为表达出来。

三、新生幼儿适应幼儿园的对策

(一)重点建设幼儿的心理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幼儿的心理安全感教育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肯定幼儿心理安全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加以培育,不但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促进师生的关系发展。对于刚入园的幼儿,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准备一些鲜艳、可爱的玩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教室墙壁上可以通过悬挂幼儿与父母的合影照等方式来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这样能有效缓解幼儿的情绪。同时,教师作为除了父母之外跟幼儿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可以通过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甚至是表情管理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情感关注。通过一系列的行为管理对幼儿进行关注,能很好地让幼儿产生满足感,让幼儿时刻处在被关爱的环境中,心理安全感大幅度提升,从而慢慢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二)善于利用生活事例,着重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阶段是启蒙教育阶段,幼儿的自主独立性的培养,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教师在平时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培养幼儿的自主独立性。

俗话说:生活即教育。在培育幼儿的自主独立性过程中,善于将生活事例融入到教育中,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往往是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将生活实例融入到教学当中,来培育幼儿的自主独立性。例如:有耐心地引导小朋友自己穿衣服、鞋子、自己吃饭,收拾玩具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虽然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小事故”,比如衣服只穿到一半、鞋子只会穿一边、饭吃到一半会打翻、或者是玩具可能会丢三落四等等,虽然事情做得不善尽善美,但是会让小孩子产生我是小主人的自豪感。教师再通过多次的指导和培养,久而久之,相信小朋友很快就能独立完成这些事情了。也就会改掉“小霸王”的习惯,慢慢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

(三)鼓励孩子社交,慢慢培养孩子良好性格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因为年纪小,再加上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保护,慢慢地会养成自私霸道、胆小怯懦、娇气自负的性格。这一点应该要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导致幼儿在进入到幼儿园生活中无法适应的原因之一。此时,家长要学会适当地“放手”,鼓励孩子与外界交往。首先要鼓励孩子与同伴玩游戏。在与同伴玩游戏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等待、忍耐和分享、互助等一些好品质,也有助于养成开朗的性格。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小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受伤,或者惹事生非,从而把孩子圈起来保护。事实上,在交往的过程中,偶尔闯点祸也并非全是坏事。起码在这一事件中,能让小孩子认识到分歧和错误,也知道生活中并非事事随己愿。这对他形成坚韧的性格有很大的帮助,在集体的幼儿园生活中,也不至于融不到集体生活中。

【结束语】一个人呱呱坠地就开始睁眼看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经过2-3年的家庭教育,就开始融入属于自己的群体,所以说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学校教育的工作不可磨灭,而幼儿教育正是这个教育系统的开端,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尤其对于现在“全托”现象越来越多,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人生影响在不断的减少。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不是无理可据,幼儿教师的社会责任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1. 陈丹.帮助缓解幼儿依恋行为初探[J].江苏:文教资料,2006.

  2. 代俊霞.浅谈单亲家庭幼儿的家庭教育策略[J].河南郑州.家庭教育,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