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9
/ 2

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

姚广 周露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摘要:竹笛独奏大多以线性的旋律为主,而戏曲音乐体现出的兼容性特点就对竹笛的演奏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前竹笛只在戏曲伴奏中起到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有一些技术很好的笛师对戏曲音乐进行改编,也将戏曲音乐作为素材创作出了竹笛独奏曲,这时竹笛正式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登上独奏舞台。戏曲文化或戏曲元素则能够使竹笛独奏曲更具备生命力。正是基于二者相互兼容发展的特征,在竹笛独奏曲中应用传统戏曲音乐能够进一步使不同经典的竹笛独奏曲得以创造性优化和发展,最终使音乐化市场中涌现越来越多通俗易懂且易被群众接受的作品。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竹笛独奏曲;戏曲音乐;运用研究

引言

一、戏曲音乐的特点

在竹笛还没有专门的独奏曲之前竹笛主要用于伴奏,南方的曲笛是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北方的梆笛是北方二人台的主要伴奏乐器,突出了旋律线作为单声部乐器的高雅和高度优势,通常用来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戏曲音乐中,声腔离不开地域,歌词是按照地域方言填的。

二、发展历程

(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竹笛音乐的发展

随着北方和南方风格作品的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北派”和“南派”两个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这段时期,北派的代表人物冯子存、刘管乐和南派的代表人物陆春龄、赵松庭等均创编并演奏了多首优秀的独奏曲。作为当代竹笛音乐中的两大主要流派,南派与北派风格的确立,对中国竹笛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中国竹笛在后续发展中的两条重要路线。

(二)20世纪60-70年代竹笛音乐的发展

反映时代风貌的乐曲产量巨大,多种少数民族风格的乐曲层出不穷,还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艺术流派“新派”。南北交融才成为一种趋势。这一时期南北交融方式主要是打破常规,将南、北派的技巧糅合到新式乐曲中和曲笛乐曲借鉴梆笛的风格技巧,不仅丰富了乐曲整体的艺术表现力,更大大提高了乐器的表现力。

(三)80年代以后竹笛音乐的发展

竹笛独奏作品的创作也不例外,多元化特点显著。一部分由演奏家创作的曲目,这类曲目主要是沿用以传统创作及演奏技巧,伴有少数技巧创新来完成的。演奏家创作的部分曲目中,曲式与调式都有一定拓展,但更明显的变化则是在技巧的运用上。

三、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

(一)北方的戏曲与笛曲

本文主要探讨具有北方韵味的戏曲音乐和笛子音乐。“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在伴奏乐器中笛子占有重要地位。笛家冯子存是第一个将中国竹笛以独奏形式搬上舞台的笛子艺术家。对北派笛子曲的方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没有二人台可能就没有像《喜相逢》和《五梆子》这样的笛子独奏曲。原二人台音乐多为D调曲笛伴奏,一般不用梆笛,后经过冯子存先生的实践将其改为G调或F调梆笛演奏。《喜相逢》原是内蒙古民间乐曲,后流传至陕北一带,成为戏曲的过场音乐,配作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时的伴奏。经冯子存先生改编为笛子独奏曲,表现了亲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的情景。乐曲首采用散起形式,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的运用,表现了难舍难分的情绪。加之北方笛曲以利落繁密的吐音来表现欢快律动的旋律风格,使欢快喜悦的情绪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固定音型的穿插进行、花舌音的再次使用,使音乐气氛更为热烈,表现了全家团聚的欢乐场面。在戏曲音乐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改编的。在《五梆子》中北派的“吐、滑、垛、花”四大技巧运用的淋漓尽致,另外还运用了“飞指”,用左手按住音孔,右手并排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快速在音孔上来回滑动,成为飞指颤音,效果好似珠子滚动。这首乐曲是根据二人台戏曲曲牌改编的。还有《万年红》、《放风筝》、《大青山下》等等作品,该部分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通过民歌民谣和二人台音乐进行编写的。

(二) 南方的戏曲与笛曲

昆曲音乐历史悠久。发源于江南水乡的苏州,被誉为“百戏之祖”,音色柔美,歌词优雅,艺术感染力强。曲笛作为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用于伴奏和演唱。曲笛的音色最接近昆曲的音色,圆润、悠长、优美、优雅的音色,完美地表达了昆曲的风格和魅力。首先竹笛独奏曲对戏曲唱腔进行改编。一方面处理独奏对戏曲音乐的旋律进行运用和改编,从而创作出新颖的、兼容的竹笛演奏曲目,从而使戏曲元素得以体现的同时,竹笛独奏曲更具有独特性。另一方面,将戏曲音乐旋律直接应用到竹笛独奏中,对戏曲中的基本旋律进行“粘贴”。如:极具代表性的《听泉》就应用了游园惊梦的唱段。《小放牛》的音乐旋律则来自于昆曲的《吹腔》曲牌;《姑苏行》则是直接改良了昆曲曲牌,使其直接融入新的音乐内容;《欢乐歌》则来源于“江南丝竹”音乐的改编。其次对戏曲音乐元素展开创造性应用。一种是竹笛独奏将戏曲音乐中的短句进行融合并展开二次创作,通过变奏的方式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另一种则是在编创竹笛独奏曲目时融入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素材。

昆曲竹笛的特点,也就是昆曲的特点契合——按腔润腔。在竹笛演奏中,“按词唱法”要求演奏者掌握音调和情感,并通过对词的意义的解读。明代顾启元在《客冗》一文中所说:“善于吹笛子的人听人唱歌,按曲调吹出来,叫‘唱调’。”后来到了清代,形成了以昆曲为基础,既“熟”又“软”的表演范式。其中,“熟”是指竹笛演奏与昆曲唱腔的节奏、唱腔的风格密切相关,技法纯熟;其中,“软”是指竹笛对昆曲内涵的细微而细致的把握,是以腔的曲调和声的托辞为基础的。在《幽兰逢春》中,常采用“颤音”、“叠音”、“打音”、“腹振音”的组合,使之更具昆曲特色。在华彩片段中,运用了快速手指技巧和长呼吸以及“循环换气”技巧的完美结合,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演奏江南风格音乐时,叠字是突出音乐韵味的主要表现手法。曲笛作为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为了更好地配合演唱风格,也运用了大量的叠音技法。在笛子《幽兰逢春》中,赵松庭运用了叠音等多种技法,凸显了昆曲的强大魅力。谱例1:笛曲《幽兰逢春》片段:

608a40ff7a675_html_561b472611849e1a.png

在谱例1中,作者运用了叠音、双倚音等大量手法突出音乐的演奏风格,这不仅是传统江南风格音乐的典型演奏手法,也是昆曲主要伴奏乐器竹笛的主要演奏手法,以演绎歌唱的跌宕起伏,突出昆曲的特色。适当运用这一技巧,可以使笛子音乐在缺乏昆曲音乐元素的同时,表达江南风格。

(三)其他剧种音乐在竹笛作品创作中的运用

中国的多民族、地域多样性特点,各种不同的地方剧种共有三百多个,竹笛独奏曲不仅可以借用二人台和昆曲也可以把其他剧种的戏曲作为素材进行运用,因此竹笛的独奏曲中还有很多与不同戏曲音乐结合而创作的经典作品。如赵松庭先生创作的笛子独奏曲《三五七》就是通过浙江婺剧改编而来。三五七在婺剧中又叫原板,是浦江乱弹唱腔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曲调。还有《春到湘江》是宁保生先生于1976年创做的笛子独奏曲。全曲三段,富有浓郁的湖南花鼓戏的色彩,与“春到湘江”的主题紧密结合。《秦川抒怀》是马迪根据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碗碗腔”改编而来,作者借皮影戏的“碗碗腔”用笛子加以模仿板胡“压揉”技巧而发明的“揉音”。使笛子吹出如泣如诉的效果。《珠帘寨》是俞逊发根据京剧唱腔《珠帘寨》移植而来的独奏曲,俞逊发运用笛子上的技巧生动的模仿出了京剧唱腔的特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戏曲元素对竹笛演奏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其不仅使竹笛独奏曲的音乐旋律、调式调性以及演奏技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使传统音乐突破了自身的禁锢。只有竹笛独奏曲在不断吸纳戏曲养分的同时,保持持续性优化创新和发展,才能使得戏曲旋律与竹笛演奏技法、创作内容、表现形式完美融合,是戏曲音乐给竹笛独奏曲的创奠定了良好基础,作为专业竹笛学习来说要更多了解戏曲方面的知识,接触戏曲音乐中的曲牌、唱段以及过场音乐,摸索戏曲音乐中的板式、润腔。可让我们更好的把握竹笛音乐风格和技巧的灵活运用,从而推竹笛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瑷同.竹笛独奏曲对昆曲音乐元素的吸收——以《幽兰逢春》为例[J].当代音乐,2019(01):68-70.

[2]李云霞.笛曲《沂河欢歌》《沂蒙山歌》《沂蒙山抒怀》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3]田佳程.音乐美学视域下新疆维吾尔族笛乐艺术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8.

[4]田甸佗.戏曲音乐元素对竹笛艺术的影响[D].武汉音乐学院,2018.

[5]黄钗.新中国第一代竹笛演奏家的艺术贡献[D].山东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姚广(1983—),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市人,武汉音乐学院硕士,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专业教师,二级演奏员。研究方向:民族器乐 竹笛

周露(1982—),女,汉族,湖南省长沙市人,武汉音乐学院硕士,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专业教师,二级演奏员。研究方向:民族器乐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