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转变

尹相和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276800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是新时代人才最为宝贵的财富和素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广大思想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传统的单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已无法承担这一重任,甚至在有意无意地走向其反面,因此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的角色作相应的转变。

一、教师观念角色的转变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师精神变革中最内在而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著名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谢.英格尔斯在论及现代制度时一语中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实施创新教育也是一样,角色的全面转变从教师的思想观念开始。

1.确立新的教学目标观

传统的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

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的学习就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强调让学生养成创新学习方法,注重学习的预期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在一种全方位的立体性的学习方式中发展自己的智能。

2.确立面向全体的学生观

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因此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的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即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由于创新教育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潜质,故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将为考试而教转变到为创造而教这一价值立足点上来。作为创造力开发者的教师,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为发展及心灵世界的独创性和丰富性而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撑他的人格独立性,以创新作为人人憧憬与追攀的学习境界。

3、树立民主的师生观

转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的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为此,教师要熟练的运用有声语言和身势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艺术运用课堂点拨和艺术评价机制,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做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交流宽松自如、共享教学民主的天地。富有理性和健康人文精神的争辩,对于发展师生情谊、促进学生人格和智力发育有着重大意义:没有这种争辩,就没有给学生提供揭示教师智力运动犯规的机遇,就没有异质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就没有进一步探索并追本溯源的兴致和动力。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堂内外师生间的智力对抗和思维撞击,恰恰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合理内核。

二、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

1、由主演向导演转变,

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教学目标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教师的职责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往往是独霸讲坛,充当了一个独角演员的角色,而学生则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扼杀。往往是讲者兴趣盎然,听者无精打采,想入非非,不知所云。最终结果是连知识传授的目标都无法很好地达到,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高扬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由讲堂转变为学堂,确实做到教学目标要学生明确、教学过程要学生参与、疑难问题要学生提出、教学内容要学生讲解、课堂小结要学生归纳。即教学全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由学生完成。整场戏由学生来演完,教师只需做好创设情境的导游、教学活动的导演、发表见解的导播。当然,学生的表演未必十分尽人意,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或不足,但也常常会显露出连教师也未曾想到的闪光之处,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切记求全责备,更不能贬低,而是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对其闪光点更要给予高度评价,以激发学生内部的创新动力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由情境的分析者向情境的创设者转变

情境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传统的情境设计只在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作为教师讲解的工具和手段,这就没能充分发挥出情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最有魅力的教学应该是在怡静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在瞬间的结合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巧妙的设计情境,步步展开情境,引导学生入境,游境、历境,但不讲境、析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在情境中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智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道理不是教师借助情境讲出,而是学生在游境、历境中悟出。从而达到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的目的。

如在突破“矛盾双方的统一”这一难点时,我设计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情境:顺手拿起半支粉笔问学生:“这段粉笔是长还是短?” “长”,“短”两种意见争相发表。教师不置可否,保持沉默,这时持两种意见的同学之间展开了争论,争论之后很快达成了共识:“不知道”。“如此简单的问题,怎么会不知道呢?”教师明知故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然后教师把它和更长的粉笔放在一起时问,学生答 “短”;和更短的放在一起问,学生答“长”至此,学生已感悟到:无长则无短,无短则无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长可以变短,短可以变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统一关系就不再是由教师“注入”学生脑海,而是从学生内心“生长”出来,这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和创新过程的统一。

3、由真理的拥有者向错误的制造者转变

传统教育下的教师始终站在真理的拥有者一方,而学生总是处在犯错误方的一方,学习过程往往是学生不断出错和教师不断纠正错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学生迷信教师、迷信权威、惟师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局面,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被压抑甚至抹煞。因此,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敢于主动犯错,巧妙设错,把学生易犯的错误教师主动的巧妙的去犯,而让学生去发现教师的错误,改正教师的错误,让学生站在真理的一边,自觉的去维护真理,如果学生不能及时的发现教师的设错,教师就需要将错就错,一错到底,直到学生发现为止。

如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时就有一节和孟母三迁的故事,把它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借此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结果很快就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响应者也越来越多,他们纷纷举例驳斥教师的观点

学生指出后,教师要“主动”认错,被动改错。有时还可以继续假装迷惑,甚至“强词夺理”,以维护自己的“错误”观点,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判断,去探索,去批驳。师生的这种角色转换,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培养其敢于挑战权威、质疑前人定论的勇气,也有利于和谐民主课堂气氛的真正养成。

总之,只有教师角色全方位更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才能从传统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步入创新教育的轨道。

当然,教师角色的转换也绝非一件易事,他对教师的能力、教师的备课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搞好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做到在创新中教,在教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