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研究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研究初探

刘晓勤

商丘市凯旋路第二小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德法兼修,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专册教学的有效运作,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学生教育效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法治案例与教学相结合、创设引起学生共鸣的法治情境,融合学校德育活动来提高法治教育教学效益,让学生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法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法治,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研究法治。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德法兼修,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18届四中全会上决定,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课程;2016年,教育部和司法部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组织编写全国义务教育统一教材《道德与法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法治教育强化刻不容缓,小学法治教育专册的教育教学必须要引起重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专册教学的有效运作,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学生教育效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法治案例与教学相结合、创设引起学生共鸣的法治情境,融合学校德育活动来提高法治教育教学效益,让学生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法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法治,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研究法治。

一、将贴近学生生活的法治案例与教学相结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重在启蒙和感知,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规则和法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规则意识其实可以称为“前法律”,在小学前五年的教材中均有所体现,比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校园里的号令》;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三年级上册《生活离不开规则》;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自己定》;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等,都谈到了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前法律”教育。人们常说:“知道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才会激发其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产生永往直前的学习热情。法治教育只有将教育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会显得更加鲜活有趣。如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课前通过让学生搜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课堂教学中进行三位主人公权利被侵害的情境表演,针对情景小品内容的观看和已知的法律规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面对这些情形,你选择继续忍受还是想用其他办法解决呢?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情况?同学们各抒己见,汇总出多种解决方案:如协商解决;到政府等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把对方告上法庭,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此时,学生的法律自护意识初步形成,教师通过引出其他相关生活事例而得出生活中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积极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引出课题“生活中的法律保护。”学生在生活中的部分行为表现,比如排队上车、排队看病、等候红绿灯等,就是体现了对法律的遵守。因此,将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他们对真实生活进行有意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成,让法治教育走近学生,使法律知识入脑入心。

二、创设法治情境,引起学生共鸣。

法律知识准确,科学严谨,如何将“法言法语”转化为“童言童语”,一定要平衡好两者的关系,既要体现法治精神、理念、原则,力求法律知识的准确性,又要充分考虑并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避见法治教育的生硬和僵化。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法治教育情境,让事实说话,从而引起学生共鸣。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对校园欺凌说不”,六年级学生对于这个话题有一定的了解,从“什么样的行为是校园欺凌”到“为什么这样的行为是校园欺凌”,学生积极争论,建言献策,直接找出造成校园欺凌的原因以及处理的态度和方法,此时,本科教学重点已凸显,教师借此机会列举相应的法律条文,告诉学生校园欺凌情节严重者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教学环节既贴近生活实际又让学生从中感受法律的威严和违法的严重后果,不仅教育学生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又提醒学生如何自护!

另外,创设法治情境,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播放未成年人犯罪悔过纪实片,以现代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有机整合,创设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尤其是电教媒体助阵所产生的教学情境,集直观、具体、生动、形象于一体,既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实效性,更进一步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发展。

三、融合学校德育活动,增强法治教学效果。

儿童生活的建构绝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涂尔干曾指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专册的实施不仅要突出“法治教育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还要与学校德育活动相融合,按照“月有主题、周有课时、班有活动、师生参与”的总体要求,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法治文化教育等活动,让在校学生潜移默化中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将法治教育与学校其他日常德育活动相结合,深化或拓展本课的教学。比如,学习《宪法是根本法》这一课之后,教材设计的“学习宪法知识”“树立宪法权威”等活动,可以与学校本年度的宪法日活动、法律普及活动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宪法日参与了哪些活动?感受是什么?等,学生在宪法晨读、宪法宣誓活动中感受法律的威严;在学法班会、学法报告中增长法律知识;在教育片赏析、走进法庭等实践活动中零距离感受宪法权威,感受法庭和法律的威严和神圣,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利用教材中的逻辑框架整合学校的德育活动,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学校日常德育活动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治教育专册注重道德和法律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融合,因此,教师要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依据,以宪法精神为主线,探索有效的法治专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理解法律功能,树立法治理念,引导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

[1][美]Tribe,L.H著,田雷译.看不见的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陈保重.法治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江必新.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周大伟.法治的细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