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易造成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护理

/ 2

痔疮易造成哪些危害 ,怎样预防和护理

肖秀清

仁寿县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眉山 620500

从医学角度来说,痔疮指的是由于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黏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一般可以根据其所处部位的不同,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内 痔,外痔,混合痔。虽然这种疾病并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那么如何对痔疮进行有效预防和科学的护理呢?

一、痔疮的危害

1.痔疮主要的症状

一般来说,患有痔疮的患者通常表现为便血和脱出,在进行排便时,可能会反复多次的出现出血现象,从而导致患者体内铁的大量丢失,进一步使患者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症状。通常情况下,这种疾病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但是在症状较重时,则会表现出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而且患者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在进行体力劳动后,会有非常明显的气促、福中。还有一些患者会表现出神经系统的一些症状,比如情绪激动、兴奋或烦躁等等。这些症状伴随着贫血和痔疮治疗会有所减轻,最后消失。因此患有痔疮的患者需要尽早治疗,避免病重进一步加重,出现许多复杂的并发症。不仅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同时也会使治疗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2. 影响正常生活

痔疮这一疾病在成年人群中较为多发,尤其是老年人和产妇,在儿童中痔疮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一旦患有这种疾病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由于痔疮的症状会有明显的不适和痛苦,例如,外痔会使患者有明显的肛门异物感,在进行排便的过程中,如果用力过猛,会使相应部位的静脉发生破裂,形成血栓状外痔。患者的肛门部位会发生剧烈的疼痛,尤其是在咳嗽、排便、走路的过程中,这种疼痛都会有明显的加重。而且患者痣核脱出后未及时复位,也可能会引发溃疡、坏死、血栓、感染,从而使疼痛更加剧烈,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二、痔疮的预防

一般来说,引发痔疮的原因多以便秘为主,因此,为了预防痔疮的发生,也可以从防止大便秘结的角度来进行。可以从饮食方面来进行调整,多使用一些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新鲜的水果等。例如多吃芹菜、菠菜、韭菜,或多吃苹果、瓜、桃等等。这些食物中都含有着非常丰富的纤维素,在食用后可以增加肠胃蠕动的润肠通便。而且,纤维素不能被胃部消化,在进入肠道后,也能促进一些有害物质的排除。除此之外,也可以有意识的向上收缩肛门,通过这种内按摩的方法,来预防痔疮的形成,有利于运化淤血,锻炼肛门括约肌,提升中气。对于已发生痔疮的孕妇,由于妊娠后负压增高,子宫膨大,下腔静脉会受到压迫,影响痔静脉的回流。这也是引发痔疮的另一原因,因此在怀孕期间,可以让孕妇进行适当的活动,不要久站和久坐。在排便后,使用温水熏洗肛门局部,也能够使血液循环状态得到改善,有效预防痔疮的发生。还有一些患者出现痔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例如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就会导致肛门直肠血管扩张,使患者出现痔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从根本病因入手,先治疗肝硬化,也能有效改善痔疮症状。

三、痔疮的护理

在直肠肛门的各种疾病中,痔疮相对比较常见,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病人的饮食习惯、排便习惯等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如果长期保持不当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很有可能会使疾病反复发作。因此对痔疮的护理必须要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不仅要对伤口进行护理,同时也要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可以让患者多食用健康的蔬菜、水果,多饮水,保证体内摄入水分的充足,这样更有利于排便。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刺激性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对排便造成不利的影响,加重患者的排便困难。可以让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并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也可以让患者多食用粗纤维的食物,每日服用适量的蜂蜜,如果通过饮食的调整患者的症状仍没有得到缓解,可以用肥皂水灌肠或服用缓泻剂。

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以增加肠胃的蠕动性。如果患者经常久坐久站,可以通过做保健操的方式,促进盆腔静脉的回流,提升括约肌的伸缩功能。除此之外,还要保持肛门清洁,可以使用温水进行清洁,也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坐浴。如果患者在排便过程中有剧烈的疼痛,需要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止痛药,或采取冷敷的方式缓解疼痛。若体温、脉搏、血压存在异常现象,需要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如果内痣患者有明显的出血情况,也要考虑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外痔患者出现在外痔血栓时,会伴有剧烈的疼痛,可以采取温水坐浴或者热敷的形式,来改善疼痛情况,促进血栓吸收,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旦患上痔疮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使患者出现疼痛现象,甚至还会引发一些其他的并发症,例如缺铁性贫血等。因此一定要对痔疮进行尽早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对患者自身的健康和生活产生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可以从饮食和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并做好清洁工作。对于不同的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方式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性,要结合患者自身的特点和所患疾病的类型来进行调整,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