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浅谈如何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张美平

山西省忻州市和平小学 034000

摘要:数学学科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计算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数学学科较为枯燥、抽象,小学生难以很好地把握相关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采取相关措施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引言

“如何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一直以来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中的关注点。教师应努力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思考,明白数学知识的本质,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具有滞后性

教师的观念对于教学设计、过程以及形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具有滞后性,应试思想的影响根较深,短期内无法有效地转变过来,在教学中仍以知识教学为主,将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标准。同时,以生为本的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教师大多采用讲授的传统方法,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难以对学生本身的思维形成启发的作用,也无法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度,课堂氛围处于比较低沉的状态,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不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思维培养成为小学数学的重点,学生正处于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而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知识学习对学生的作用是相对稳定的,而良好的思维能力却能够陪伴他们的一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起到有力的帮助。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培养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部分教师将目光集中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习题训练上,学生虽然能够记住课本内容,但对于深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缺乏了解,难以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也不利于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弱,自学能力不足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喜欢的东西往往具有很大的兴趣,但是由于自控能力较弱,所以在面对不喜欢的东西时往往会出现抵触行为。在学习中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数学知识的枯燥和困难让许多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弱,自学能力不足,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催促下才会愿意主动去学习。数学学科需要学生的深入挖掘和探究,才能实现对知识点的完全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对接生活经验,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对接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指向性,使数学新知的学习变得“有迹可循”,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数学新知,触发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学习,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要点。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为欠缺,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认知经验并不深刻,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和引导,利用图片、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再现生活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将生活素材的投放时机放在课堂探究活动开始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探究学习课题,为学生留出必要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选择的生活素材要具备典型性和适应性,尽量选择大部分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避免教学内容与学生数学认知的脱离。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四季交替、日升日落的视频素材,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循环”特点的事例。待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计算“1÷3=__”“7÷9=__”等算式,观察它们的商的特点,分析总结“循环小数”的概念特点。数学概念性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用具备“循环”特性的生活现象做“引子”,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设置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导入商为循环小数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由生活经验的感知迁移到数学知识的建构上,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

(二)让学习真正发生,需要互动来实现

数学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每个学生都能与教师对话,都能和同学对话。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互动氛围中深入思考,真实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真正发生。

比如“平均数”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区间值”和“虚拟性”。某教师出示学生5次夹弹珠的成绩:9、11、9、12、14。先让学生估算出平均成绩,然后教师追问:“为什么不估14?为什么不估9?”学生说理交流并通过计算验证,从而明确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平均数11和第二次夹弹珠的1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平均数不是某一次夹到的真实个数,而是为了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数,从而体会到了平均数的虚拟性。

又如教授“梯形的面积”的内容时,在课的开始,教师抛出问题:“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可能跟梯形的哪些要素有关?为什么这么想?”学生将各自的猜想提出,共同筛选出可能的要素。教师继续问:“你觉得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以怎样研究?”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研究,教师接着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交流,其余学生进行评价、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询问聆听者:“你们听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要问他的?有什么要补充的吗?”或是询问分享者:“你觉得他们读懂了你的意思了吗?”就这样,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经历了公式推导的过程,总结出图形面积的公示推导模式:转化→找联系→得结论。整堂课中,教师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展思维,激起思维火花的碰撞,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注重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想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教师必须认识到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绝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而是要以“解题”为手段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框架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这六个层次,其中,分析、评价、创新被称为高阶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低阶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现由浅入深的思考,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手段。

举例而言,在学习“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并进行提问:“假设你和爸爸一起去吃蛋糕,那么请问是要一个12寸的合适,还是要两个6寸的合适?”这时候学生往往会凭借直观的印象进行猜测,当学生猜测完之后,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提问:“大家都是根据什么而做出判断的呢?为什么不亲自动手计算验证一下?”当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正确结论之后,教师可以接着进行深入提问“大家觉得圆的半径之比和面积之比有什么关系?”并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探究。通过这种层层深度地引导,学生能够加深对“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课堂上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梁丽莉,劳景令.让数学课堂中的学习真正发生[J].小学教学参考,2020(26):92-93.

[2]彭誉慧.体验式学习: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J].江苏教育研究,2019(35):49-51.

[3]刘瑞霞.让学习真正发生——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华辞赋,2019(03):85-86.

[4]袁永林.让数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18(02):30-32.

[5]丁利平.让学引思,让小学数学学习真正发生[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