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中史料运用的探究--- 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0
/ 2

新教材中史料运用的探究 --- 以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

严石

哈尔滨市第十中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28

2020年9月我省高中历史实行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改革以来,经过一学期的使用,新教材较之岳麓版的教材,突显了可读性更强和史料更丰富的特点,尤其是史料,数量增多,形式多样,教材内容增多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的教学如果重史实,轻史料,学科素养很难在课堂落地生花,相反,过于强调史料教学,也容易导致空中楼阁华而不实的课堂效果,新课标的修订,新教材的实施,必然要有新的改变,下面就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就围绕新教材中史料的使用谈几点思考。

  1. 史料选取来源——优选教材中的史料。

构建历史课堂教学,选取史料的来源是多途径的,不拘于教材所列的史料,但是新教材实施后,史料更丰富了。《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文本史料共7则,地图3个,图片4个,为设计课堂教学提供了充实的史料资源,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从选取史料的来源上,要优选教材中的史料,一方面其具有权威性,是经过专家精心遴选的史料,更具可靠性和严谨性,这样不仅减少了遴选史料的时间,更避免了史料来源不清的问题,一方面优选教材中的史料便于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预习的有效性,使学生重视对教材的使用和理解。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辅材料,而轻教材的现象。

  1. 史料选取原则——依据课标而确定

选哪些史料,为什么而选,选取的原则应该是服务于教学主题,而主题的确定,来源于课标,本课的课标要求是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从课标要求看,本课的主题立意是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产生的历史意义。所以在选取史料时要围绕“统一”这一主题选取了教材中三则材料,还有教材中的秦朝形势图地图来设计教学,

《学思之窗》

《史记·李斯列传》的一段史料: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促使嬴政改变了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课后探究与拓展》

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偶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上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两则史料分别从人才和吏治的视角分析其在秦统一中发挥的作用,而史料阅读中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传》并吞战国,海内唯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其三》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之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贽《藏书》

和秦朝形势图地图两则材料又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对秦统一的历史作用加以分析。通过选取的这些史料,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主题就凸显出来,这较之旧教材中侧重对秦朝专制制度的建立,就有了明显的不同,同时还可补充国外学者对秦统一的意义给予充分肯定的史料叙述。美国学者陆威仪在《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中指出,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如同古希腊和古罗马之于西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第一,中华帝国有辽阔的疆土和多元的族群。第二,发明了皇帝这个角色。第三,统一的表意文字的广泛使用。第四,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以上几个特征在中华帝国两千年历史中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理念。这种国家和社会的理念至今仍在塑造着中华文化,影响着当代世界。所以无论是选取教材中的或是课外的史料,其选取的原则是依据课标而定。这样就会使史料为主题服务,避免史料探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1. 史料使用关键--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核心素养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提到史料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其探究的关键,无论是主题教学还是情境的设置,旨在通过对史料的探究培养学生以素养为导向的学科思维,以求学科素养的落实,如何使所选的史料能够发生探究,要通过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比如本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探究秦统一的原因,除了人民渴望统一,各地域经济发展,秦的地理位置,商鞅变法和数代秦王励精图治等因素外,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人才和良好的吏治在秦统一中发挥的作用有何共同点?还能举出哪些这些方面的例子,获得哪些启示?

2、结合秦形势图地图,从疆域四至的空间上说明多民族建立的表现和影响有哪些?历代对秦统一的高度评价的原因?集权专制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关系?

史料是通向真实的桥梁,设问的有效性是搭建桥梁的基石,通过上述的设问引导学生对所选的史料进行分析,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理解秦统一的因素,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对历史的影响,调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能力。并在时空观念下,理解秦多民族建立的历史影响,指导学生从长时段的历史视角分析历史的方法,对比世界古希腊和古罗马于西方的作用,学生阐述对于统一王朝的认识,史料实证的思维能力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就得到了提升,以上的这些设问紧紧围绕课标的要求展开,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实现学科素养的最大化。

新教材的实施,对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深入研究课标,细致解读教材,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加强理论学习,还要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在新时代的育人之路上,秉承初心,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