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优化心灵,促学生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3
/ 2

以德育优化心灵 ,促学生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思考

裴敦文

山东省肥城市河西小学 2716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德育教育学科,对于学生的道德感建设、人生观、世界观、法治观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注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德育教育思考,以此来优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案例,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思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

前言: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科目是由《品德与生活》转变来的,是学生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其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还对于学生人生价值导向具有指导作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只注重讲解课本的知识点,课堂内容乏味无聊,很多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不高。因此,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改变课堂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制度的大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要注重教学理念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转变个人的教学理念,积极建立起正确的教学目标,不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而是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首要任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学习意义,真正的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为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这一节教学内容时,学生要了解公共设施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学生爱护设施,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在本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转变教学理念,积极的开展一些师生互动活动,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比如在课堂开始前,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个猜谜语的小互动。“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几位新朋友,首先第一个大家猜猜是谁。一个小伙三只眼,天天路口去值班,眼睛变了换指令,如果乱跑出危险。大家猜猜看,这一个是我们生活中哪一种公共设施呢?”这是一个关于红绿灯的谜语,在课堂开始之前,利用一些师生活动把课堂氛围调动起来,便于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这种师生互动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授课形式,学生不再是一本正经的听课,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利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课堂教学氛围,让德育教育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得以施展,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多元化手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除了要改变课堂形式,利用一些师生互动增加课堂氛围外,还要善于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只讲解课本上的知识非常有限,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作用,善于从网络上搜集教学素材,把一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带入带课堂中去,让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真正的从多方面渗透到教学中去,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

例如,在学习“应对自然灾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这一节内容时,学生需要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明白自然灾害的危害,以及预防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不用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积极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向学上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素材。在讲到沙尘暴这一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沙尘暴的照片、新闻节选等资料,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沙尘暴的存在形式以及危害。还可以播放中央纪录片《红色沙尘暴》,让学生了解沙尘暴的历史发展、沙尘暴的形成条件、沙尘暴的形态特征、沙尘暴的主要危害、造成的生态效应、政府的有关监管措施、防止沙尘暴的有关法律法规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内容大大拓展,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还丰富充实了课本上的内容,真正的让学生了解这个自然灾害。这样一来,学生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关注度会大大提升,有利于实现理论向实践的教学转变,从思想意识上让学生提高警惕,真正的把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变为个人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仅仅是理论教育,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真正的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过程,把认知过程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的生活中,真正的做到辨别真善美、规避错误,为成长为有知识、有理想、有目标的、有道德的四有青年做准备。

例如,在学习“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这一节内容时,学生要知道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大家来守护,通过搜集各种资料,了解不同的公共标志,并知道他们的运用场所,培养学生维护公共文明,守护公共秩序的优良美德。在课上学习中,很多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而忘记了这节内容学习的实践性,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身边的公共标注,因此需要发挥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积极的探索周边的文明标识,并且在课堂上展示。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的进行组内分工,利用周末在家周边进行调研活动,探访身边的公共标识,并把他们的含义和应用场所一并调研出来,在课堂上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每个学生都把个人对于公共标识的看法,以及对于保护公共文明的态度展现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展示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知识,还能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锻炼个人的信息汇总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

四、拓展教学空间,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感化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教学空间就要向学校和课本之外拓展,作为教师就应使教学内容尽可能的向社会延伸,搜集、整理能开阔学生视野,能对学生心灵进行感悟的素材,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德育教育,获得生活经验,提高对社会的认识,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守护者,“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这一节课,目的是教育学生遵规守纪,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也要依法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正好我讲到这一节课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播出了宣扬我们裴氏家族家风文化的五集纪录片《家国裴氏》,第二集《严规守训》与这一节课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我就用了半节课让学生观看,要求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写出观后感,从学生写的感悟可以看出,裴氏家训中的家风文化,对学生影响很深刻,学生既知道了从《开皇律》到《唐律》以及到现行法律的演变,又懂得了遵规守纪的重要性。实现了学生由外在的知识输入到内化为懂法、用法、守法好公民的转变。

总结:

总的来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还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融入个人道德感、价值观、法治观念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让理论知识渗透到学习内容中去,真正的让理论知识去指导日常生活实践,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真正的为学生扣好每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邓寿忠.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德育的渗透[J].读与写,2021,18(7):41.

[2]邹世杰.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径[J].新课程,2021,(3):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