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技工教育优势,全面夯实劳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2

发挥技工教育优势,全面夯实劳动教育

李金梅

桂林技师学院

摘要:劳动教育与技能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技工院校专业教育的灵魂,技能人才通常都是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而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只有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加强劳动教育,才能培育出具有匠人精神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技工教育;夯实;劳动教育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加强当代青年的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开展以“新时代、新青年、新技能、新梦想”为特色的劳动教育,培养出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高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劳动教育现状

技工院校作为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工人的专门学校,其办学始宗旨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根据办学特点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培养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和工匠人才服务。

虽然早在 2019 年2 月国务院就在印发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中提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这个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学校对什么是劳动,什么是劳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到位,从上到下,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家庭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家庭是小孩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教师。由于受独生子女政策、应试教育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家长只在乎小孩的考试成绩,除了学习,其他一切皆可代劳。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家是“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主”或“少爷”般的生活。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甚至从未干过家务活,对生活技能的掌握微乎其微。他们肩扛不了几斤,手提不了几两,严重缺乏劳动积极性,热爱劳动的学生凤毛麟角。由于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轻视,造成一些学生劳动观念淡薄,怕苦、怕累、怕脏,不懂劳动、不愿劳动、不爱劳动、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热情。

  1. 学校对劳动教育实施不力

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指出,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劳动教育在许多学校形同虚设,严重淡化,不仅在课程表里不会安排劳动教育,就是课后的业余劳动也没有形成常规化。

目前,有的技工院校为了省心、省力,去繁化简,方便检查和管理,将校园里的操场卫生、楼道卫生、食堂卫生、宿舍卫生、厕所卫生等等都实行外包,统一由签定合同的物业公司来完成。本应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场所,但由于学校对劳动教育观念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所以,这种卫生外包的做法,使劳动教育很难在学校得到有效实施。学校只有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对劳动教育进行清晰、明确的定位,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实施进行强有力的指导,才能树立起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技工院校夯实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劳动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劳动自豪感

2020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了加强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的意见》就提出: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技工院校应以此为契机,有计划地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劳模或者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者到校给学生作现场报告会,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优秀劳动者,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让学生明白读技校不仅可以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高技能人才,如果热爱劳动,热爱所学专业,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去磨练自己,也会成长为新时代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工匠人才。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走出教室,手动起来、力使出来,汗流下来,意坚起来,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周、技能月、整理内务比赛等劳动实践活动。可在文化长廊、校园道路走廊等地方悬挂“时代楷模”或“大国工匠”等的人物图片,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技能可以改变人生”,从而树立匠心筑梦的奋斗目标,形成“我劳动我光荣”、“我劳动我快乐”的新风尚。

(二)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我国《宪法》规定,劳动权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权利,也是其他权利的基础。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

当前,劳动教育在技工院校虽有开展,但对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毅力等品质的培养尚未形成系统化,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形式上,对劳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匠等综合育人功能尚缺乏正确认识。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更应当把劳动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统一起来,把劳动教育纳入德育教学的全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学习。学校每学期可以开设一些如《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最光荣》、《技能成就梦想》、《工匠精神读本》等课程 。此外,还可以按规定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让劳动更具时代性、民族性和本土性,增强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

(三)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为了使劳动教育能够常规化地开展,形成长效机制,学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将劳动教育纳入,结合学校所开设专业的特点,规范劳动教育的内容。同时可根据中国传统节气的变化,定期开展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烹饪专业的学生,在端午节时专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包粽子活动,既可让学生体会传统节日的氛围,又可以在包粽子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还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物美价廉的美味食品,增加劳动乐趣,产生劳动自豪感。再者就是新生开学不久,马上就会迎来中秋节,烹饪专业的学生又可以大显身手,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制作月饼销售给需要的师生,这种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的节庆实践劳动,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提升劳动技能,还可以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乐趣,从而亲身体验到只要练就一身真本领,精通一门技术,就能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社会需要的新时代人才。

(四)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2+1”教育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第三年到专业对口企业带薪实习1年。这种“校企融合、工学一体”是技工院校办学的一大特色,许多学校都与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根据教学需要,会定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个过程可以实现学生由劳动理论认知向课下劳动实践的有效转化,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大好机会。

尤其是目前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开展,这种不同于以往的企业师傅带徒弟,而是在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途径,是体验式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工艺水平,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德才兼备”、“德技兼强”的崇尚劳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时代新人。

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学生更能深刻领会“人类世界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的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只能通过诚实劳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荣耀都只能通过诚实的劳动来创造!”




参考文献:

[1]易云霞.培养工匠精神,从劳动教育开始 [J].教育科学论坛,2019,11

[2]周扬帆 周 婕.探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途径 [J].经济师,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