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离床活动的影响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2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离床活动的影响探讨

王悦敏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 目的 探究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其早期离床活动产生的影响。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184例患者均为行剖宫产手术病症患者,入组时间为2018年4月-2020年4月,分组采用平行信封抽签方式展开,分别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实验组,n=92)及常规护理(对照组,n=92)开展临床护理,分析对产妇早期临床活动产生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4小时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长等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行剖宫产手术干预的产妇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式干预,可提升患者早期离床活动的时间。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剖宫产术;产妇;早期离床活动

剖宫产属于产科主要手术之一,该手术形式可有效对难产及产科合并症进行解决,对产妇和围生儿的生命进行挽救,剖宫产手术应用于分娩过程中,具有相对较高的分娩危险系数,且剖宫产手术属于有床手术的一种,其会对产妇肌体产生一定损伤,加剧患者心理负担和机体痛苦,影响患者分娩后的康复情况。所以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强化剖宫产手术后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方式及质量,以提升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保证剖宫产手术应用的安全性,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1],所以本文就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剖宫产术后患者早期流产活动的影响展开论述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实验研究184例患者均为行剖宫产手术病症患者,入组时间为2018年4月-2020年4月,分组采用平行信封抽签方式展开,实验组中,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39岁和22岁,均值为(29.54±2.16)岁,其中包含初次分娩产妇65例,二次或者多次分娩产妇27例,孕周均在37-41周,均值为(39.11±0.15)周;对照组中,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40岁和23岁,均值为(29.39±2.25)岁,其中包含初次分娩产妇62例,二次或者多次分娩产妇30例,孕周均在37-41周,均值为(39.11±0.15)周。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包括严密监视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阴道流血、子宫收缩情况进行观察,可通过按摩形式缓解患者疼痛。实验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式开展护理干预。护理方式如下:

1.2.1体位护理

在患者回到病房后,取患者的平卧垫枕位,若是患手术后6小时以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体征稳定,且阴道出血量较少,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可以适当抬高床头位置,以30度为宜,取患者的半卧位。

1.2.2 下肢运动

在麻醉效果消失以前,需要对患者的小腿部位进行按摩,轻柔的按摩腓肠肌,以环状按摩方式有胫前向胫后进行按摩,并由上至下向脚踝部位进行按摩,对患者的双脚进行摇动,各个动作重复次数以5次为宜,并观察患者肢体恢复情况。

1.2.3 早期离床活动

在手术12小时后若是患者体征稳定,疼痛较轻,产后出血量较少,可开展离床活动指导,由护士协助患者,对镇痛泵进行按压,告知患者如何自主坐起,如何床边坐,如何进行垂足坐,在指导患者离床活动过程中,需要令患者首先手扶病床站立,进而由护理人员或者家属帮扶站立,最终过渡到患者自己站立[2],并逐渐提升患者的活动量,在站立后令患者主动活动,逐渐扩大活动范围,最终过渡到随意行走,患者离床后,必须对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操介绍,在患者休息时间,以患者耐受程度为运动标准,每间隔两个小时进行一次运动操,包括颈部运动、扩胸运动、内关穴按摩、乳房按摩等活动训练,以提升患者康复效率。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记录,主要包括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4小时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长等临床指标[3]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行t,表示用(60a47d7749db8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P<0.05是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 结果

经研究,实验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4小时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长等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

表:临床指标对比分析(60a47d7749db8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组别

n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h)

24小时出血量(ml)

胃肠功能恢复时长(h)

实验组

92

14.26±2.25

190.56±26.98

18.11±3.16

对照组

92

23.69±3.72

238.78±27.12

24.87±3.54

t


20.805

12.090

13.664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通过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式对行剖宫产手术患者干预,可在患者手术后,优化体位选择,提升患者机体唤醒效率,通过下肢运动和离床运动,指导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方式,提升患者康复效率。

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4.26±2.25)h、24小时出血量(190.56±26.98)ml、胃肠功能恢复时长(18.11±3.16)h等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干预,可辅助患者尽快离床,减少出血量,提升康复效率。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离床活动具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媛媛, 陈娜娜, 朱红燕,等.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影响[J]. 贵州医药, 2019, 043(004):660-661.

[2] 郝世柱, 张晋冀.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肿瘤杂志, 2019, 041(010):796-800.

[3] 黄海珍, 吴芳芳, 柴群娜.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离床活动的影响分析[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9, v.26(S1):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