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学视域下的新疆舞蹈创作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3

范畴学视域下的 新疆舞蹈创作探析

谢雯雯

新疆艺术 学院


内容摘要: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必经要道,“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的经济互补、文化融合之地,新疆舞蹈的发展一直以来呈现出交流融合、多元荟萃的风格特点,舞蹈创作的研究也依据这些特点,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策略,希望为新疆舞蹈的持续、健康创作提供可行性建议。例如,“丰富创作素材”、“坚持时代特性”、“优化发展环境”以及“加强创作导向引导”等,均是文献研究及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

关键词:范畴学;新疆舞蹈;创作


引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5周年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幸福稳定、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均为新疆舞蹈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坏境。其中,新疆舞蹈创作从解放前的一穷二白、建国初期的逐渐起步、至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兴盛,也走过了一条既紧跟全国主流舞蹈创作的发展之路,又深挖展现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持续发展道路。为进一步繁荣新疆舞蹈事业,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也为新疆的和平稳定发挥文艺战线的力量,探讨与促进新疆舞蹈艺术应有的时代性特征与导向性作用,因此有必要从统筹的角度探究当前新疆舞蹈创作。新疆舞蹈创作也应从创作的选材上、内容上、手法上,采取积极创新、多措并举、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将近年来选材中倾向固有不变的“风格化”“技术化”向“内涵性”“导向性”发展的转变,追溯与凸显其舞蹈创作方法体系背后的艺术导向作用。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舞蹈类型学迄今并未确立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所以人们通常从自体体系的范畴研究舞蹈的整体发展。鉴于这种客观实际,本文从范畴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新疆舞蹈的创作,以实现从一般至整体、从具象至抽象的归纳。

  1. 当代新疆舞蹈创作特点

(一)传承与发展并举

整体上来看,新疆舞蹈的创作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着较为一致的步伐。虽然学界对其发展轨迹并未达成一致,但自建国以来,新疆舞蹈的创作一直持续增加,从近20年来的全国各类舞蹈大赛就能看出,新疆职业舞蹈团体与新疆舞蹈高等院校对促进新疆舞蹈创作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当然从不同的年代来看,有的时期数量较多,有的时期数量较少,同时,在不同的时期,其创作质量也有所差异。但无论从哪种角度考虑,有一点均不可否认,新疆舞蹈的创作始终坚持着传承与发展并举的方向。一方面,即便单纯地从保护的角度来讲,民族舞蹈曾经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不可避免地因为时空而发生了改变,例如过去的草原游牧民族如今早已成为定居的牧业、农耕民族,过去的少量单一民族聚居,现今早已成为了多民族分散杂居的生活状态,文化艺术生活也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状态。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不断变迁变化,新疆舞蹈在进行创作时,无论是传承还是保护,为追求新疆舞蹈的民族性与地域特色,依然需要深入探究相关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民族审美等,在其创作过程中均需加入舞蹈编导个人的认识与理解。严格地说,无论是何种年代的创作,均不具有单方面的传承或发展。相反,无论是集体舞,还是单人舞,均是传承与发展在不同程度的融合。

(二)生活与艺术兼具

不同时期优秀的新疆舞蹈作品均是凝练了创作者对生活的的感悟以及深入生活汲取灵感的产物。例如,四、五十年代的代表作《盘子舞》《种瓜舞》《打鼓舞》等,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代表作《葡萄架下》《我的热瓦普》《心花怒放》《保育员》等,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中期的代表作《戴羽毛的少女》《飘》等,以及自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涌现的《石头舞》《欢庆》《花之恋》等,1984年王小芸编创的大型乐舞《龟兹古韵》均是不同时期的创作者深入生活,在提取相关元素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创作的结果。当然,作为一种从古至今不断变化发展的艺术,新疆舞蹈在取材于民间民俗生活的同时,想在有限的空间展示地方舞蹈艺术的菁华与特点,就要求创作者必须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性进行艺术构思。这其中不仅囊括对不同民族的艺术提炼,而且更应包括在时代背景下,运用特色化、民族化的服装、道具等艺术辅助手段,把各种舞蹈元素在生活化、艺术化的处理中有机地概括在一起。在近年来的创作中,尤其是为各种大型舞蹈比赛而创作推出的作品,如“全国舞蹈展演”、“荷花奖”、“桃李杯”的剧目作品,这种贴合时代、反映时代特点的创作手法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1. 新疆舞蹈创作现状分析

从范畴学的角度来看,新疆舞蹈之所以出现了今天创作数量的盛况与创作质量平平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跟创作观念、创作思想、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创作盛况得益于青年创作者依据本民族的实际特点,立足现实进行传承发展,创作出各民族风格迥异的舞蹈形式,质量平平也反映出了在创作数量成绩斐然的同时,“时代特色”、“风格特色”的缺失问题。再按范畴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新疆舞蹈的创作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其创作成绩与问题共存的原因。

(一)成绩与问题共存

多年来,党和国家坚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同时,对新疆的文化艺术事业更是给予了莫大的关心与重视。在各种外在因素的推动下,内部因素积极配合协调的共同努力下,新疆舞蹈创作确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因此可以说,创作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良好时期。无论就参赛剧目创作、表演剧目创作,还是舞蹈教学剧目创作,新疆舞蹈创作近年来均成绩优异,例如: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作品《长长的辫子》;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作品《花儿永远这样红》;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新疆入围作品《水草·逐》;第十二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入围作品《动感纳孜尔库姆》。但同时,新疆舞蹈创作也普遍存有一定问题,例如,整体创作水平良莠不齐,特别是精品创作意识与能力更是有待提高,甚至在“有高原,缺高峰”的评价中,探寻“高原”也寥寥无几。在此情况下,新疆舞蹈的创作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雷同现象。一方面,这与创作者缺乏高深的专业技能与系统的理论知识有关,一方面也与创作者艺术修养不够,及对相关民族文化及民族精髓了解有限相关。与此同时,新疆舞蹈创作环境同样亟待改善,特别是一些地方专业表演团体对新疆舞蹈创作建设与发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与之相互促进激励发展的力度,演、创、教、评之间的良好生态链尚未建立完全。当然,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新疆舞蹈学界年轻人对舞蹈创作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存有不同程度的脱节,重技能轻理论,只创作不总结,实践与理论均缺少持续性、针对性的研究,创作方法、创作思路跟不上时代发展,以及不能及时的针对舞蹈创作现象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二)风格性不断缺失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新疆舞蹈的创作无论基于什么视角,均不会有失其民族风格特色与固有的舞蹈符号语汇。但在实际创作发展中,一些创作者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和奇特,将中西舞蹈元素随意杂糅,或者所谓的集成创新就是刻意地杂糅嫁接,造成创作出来的新疆舞蹈不再具有浓郁的地区风格特色。例如,有一些哈萨克族舞蹈创作糅合了中亚地区的舞蹈元素,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的现代哈萨克舞蹈。而维吾尔族舞蹈更是夸张与加大了腰部、臀部的扭胯摆动,类似国外的肚皮舞或者西班牙舞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地方舞蹈或者旅游景区的舞蹈创作甚至不伦不类地借鉴照搬了印度舞、印第安舞、阿拉伯舞蹈的元素。舞蹈服饰更是随意搭配,塔吉克族舞蹈带着维吾尔族舞蹈的花帽,露肚脐的亮闪闪服装比比皆是,少数民族传统刺绣不见了,随处可见腰部裙摆处闪着金光的亮片与亮钻装饰。这种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实施,包括舞蹈在内艺术文化市场受到了很大冲击,为了生存与发展,新疆舞蹈的创作也不得不迎合市场商业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的“文旅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为吸引市场,一些文化投机商打着所谓创新的旗号,把原本极富民族风格特色的舞蹈包装成商业舞蹈,虽然实现了利润创收,但却使朴实、传统的新疆舞蹈失去了固有的生命与活力,“变”与“如何变”之间度的把握有待重新审视思考。

  1. 新疆舞蹈创作发展策略

依据当代新疆舞蹈的创作特点及现状,综合文献研究及多年实践积累的经验,为实现新疆舞蹈创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可参考策略:

(一)丰富创作素材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新疆舞蹈的创作均能依据一定的民间素材实施创作,但从对首届新疆职业舞蹈大赛以来舞蹈作品进行的不完全统计来看,多数舞蹈创作作品只是基于新疆某一民族舞蹈的片段,或者某一方面的素材,又或者凭借某些方面的创作灵感来进行的创作。从相关比例来看,能够深入相关民族群众的生活,在受到某些具体舞蹈的激发性,深入挖掘相关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化内涵等进行创作的新疆舞蹈较少,缺少打动人心、触动情怀的精品力作。任何艺术创作均需深入普通群众的生活,从他们的衣食住行、饮食起居中获取创作灵感,方能缓解或从根本上改变闭门造车的局面。

(二)坚持时代特性

新疆舞蹈的创作特点与内容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为充分发扬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优良传统,更为赋予新疆舞蹈创作坚实的生命力,舞蹈创作人员应紧随我国时代发展步伐,笃定信仰,要把握舞蹈艺术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原则。创作当下的舞蹈作品,学会用民族舞蹈元素、民族英雄人物、民族传统文化讲好今天的当代故事,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才能真正地代表当代新疆,代表当代新疆舞蹈与当代新疆人。从而使其可以真正地融入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优秀文化建设奠定基础,从此意义上来说,坚持时代特性更需杜绝为了获得商业利润而不择手段地实现民族舞蹈商业化。相反,为获得市场生命力,新疆舞蹈创作应在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以及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以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为“卖点”。

(三)优化发展环境

从整体的新疆舞蹈创作生态环境上来讲,新疆文化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绝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多年来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共同营造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在基层文化建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但具体到舞蹈创作如果利用好此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转化与实施,此方面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一些真正乐于新疆舞蹈创作的编导创作人员,特别是基层有关单位,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该积极主动地申请国家项目的扶持与资助,多措并举的实施创作发展。此外,一些专业表演团体立足新疆民族舞蹈特色进行创作的热情并没有得到根本激发,自主营销、自创出路的良性生态循环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励。为此,需要在不违背当前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与政策引导,从思想上转变惯性观念误区,以使他们从根本上意识到积极的、正能量的新疆舞蹈创作与市场竞争力的相互关联关系。

(四)加强正确创作导向引导

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专业团体之所以没有积极、持续地进行新疆舞蹈的创作。一方面,这固然因为长期存在的“拿来主义”使其为谋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效应,而从根本上来说,专业表演团队除缺乏积极创作意识,更因为其实际创作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学界研究者或者新疆舞蹈教育者虽然有一定的表演经验,但毕竟学生不同于团里职业表演者,学生还处在一个对舞台表演与舞蹈语汇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其在舞蹈语汇二度创作和情感表达方面、舞蹈美学体验审美建构等方面与职业表演团队存有一定的差距。即使在当前的产学研相融的条件下,或者“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双方虽已有了一定合作,但通常是仅限于人才培养。为此,新疆舞蹈界需要通过各类大赛、集体大型活动等加大引导与促进创作的力度,在政策利好的新时代下使双方、多方愿意、乐意,积极主动为新疆舞蹈的创作而协同合作。

结语

在我国的区域舞蹈发展中,无论是就影响还是舞蹈艺术自身审美而言,新疆舞蹈均不能小觑。从古至今古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文化荟萃、文化碰撞最多的两个地方,一个是敦煌,一个便是新疆。早在1946年戴爱莲先生发起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中就强调了边疆舞蹈创作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就可以看出新疆蹈舞发展于全国舞蹈发展的地位。戴先生是这样说的:“当我们访问中国少数民族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舞蹈的宝库,新疆是最丰富的。”1作为从中华民族舞蹈中发展起来的地方舞蹈,新疆舞蹈的生命力在于经久弥新。在当前良好的文化艺术发展环境下,多个舞蹈创作部门与人员应大胆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立足现在,立足当下新时代,从多种角度探讨新疆舞蹈创作的良性发展范式。


参考文献:

[1]陈剑,戴虎.丝路舞步,舞向世界——记"第五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7(05):128-131.

[2]马峰.新疆民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吐鲁番盛典》为例[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5,13(003):76-79.

[3]张铭.新疆民间舞蹈文化形态初探[J].艺术评鉴,2019(23):25-27.

[4]张莉.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舞蹈如何更好地保持民族特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9(4):43-45.

[5]戴爱莲.发展中国舞蹈第一步——1946年在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上讲话[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4(03):3-4.


基金资助:2020年新疆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重点项目2020XYKYZD04《新疆高校舞蹈教学剧目创作导向演变分析研究》阶段性成果;2020年度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ZH-2020015《新疆高校舞蹈学专业建设深度改革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项目名称:2020年新疆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重点项目;2020年度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

课题立项题目:《新疆高校舞蹈教学剧目创作导向演变分析研究》阶段性成果;《新疆高校舞蹈学专业建设深度改革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立项编号:2020XYKYZD04ZH-2020015

1 戴爱莲.发展中国舞蹈第一步——1946年在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上讲话[J]. 北京舞蹈学院

学报, 2004(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