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阅读教学入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由《小石潭记》教学想到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5
/ 2

如何打开阅读教学入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由《小石潭记》教学想到的

宁丽萍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中学 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都提到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问题。在进行《小石潭记》教学中抓住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三句话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分别进行分析,体会作者游玩中情感的变化,及心底那种挥之不去的悲怆和凄凉。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在教学中,也完成了对学生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能力 素养 情感 变化 悲怆 凄凉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是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条内容的阐释。在这里面,课标就提到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提升“能力”的问题。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曾提到: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老先生还曾说过,学语文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这里都提到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问题,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问题。
基于这些理论地学习,面对大师地精当引导,出于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地需要,在对《小石潭记》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颇下了一番功夫。新时代、新形式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促使我重新审视本课教学。曾听过北京市一位名师,对她自己语文教学成长经验的介绍。她说,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先进行裸教。也就是说,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去设计新课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相关资料和本班的学情,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来。课前这样精心设计之后,还要考虑:如何根据教学设计上课更有效?在具体授课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也可能随时会有新的生成。基于这些名师及自己教学经验的综合考虑,我就由“裸教”入手。根据单元目标和散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设计上, 我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积累等各方面语文素养地提升。明白老师授课,不仅仅是把教学资料中的知识照搬给学生,语文课不是你要给学生多少知识积累,而是要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从语文素养入手,我考虑到,对初中生来说,课标要求要掌握一定量的字词句, 通过学习,达到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就《小石潭记》而言,积累重要字词句肯定要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 ,在读通文意之后,能读懂这篇文言文呢?通过前面裸教的设计,我先理清了本课教学思路。又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未有任何参考资料的学生,思考拿到文本应如何理解和分析。经过探讨和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散文体裁的文章。对散文的阅读在现代文学习中,我们知道通过阅读,知道作者写作目的,达到体会作者情感的作用即可。文言文也是如此,它同样也是为了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那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抒什么情”“达什么志”?经过反复阅读文本,我设想,如果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应不难找到。这样就打开了阅读教学的缺口,由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入手,进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对文本其他内容的赏析,应该比一段一段的分析,让学生记笔记效果好的多。果不其然,在上课时,我就由这个问题入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很快得到回应,学生纷纷回答:“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打开了阅读文本的缺口,下面教学就顺畅多了。我先以“心乐之”牵出作者通过移步换景写法,怀着愉悦的心情欣赏到小石潭的景物;接着,我又启发学生:作者写小石潭之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又是什么样的?作者从哪些角度去写的?通过这样的描写,让我看到怎样一幅画面?这样环环相扣,让学生逐渐明白了如何通过移步换景来写景;如何把景写得生动形象。这些都是在学生好奇心地驱使下完成了,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完成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在这样不断思考中,让学生逐渐具备了赏析景物和描绘景物的思维能力。事实证明,通过这样引入学生去领会文章,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明显的。在课下我又布置作业,让学生扩写《小石潭记》中美景片段,收效是很大的!作业中,学生的描写细致入微,融情于景,虚实结合,把个小石潭美景领会得入心入髓。学生们能感作者所感,融作者之情。有这样的收获,我倍感欣慰!基于有这样深厚的理解,教学第二课时,大家共同赏析第二段,学生能领悟到:“似与游者相乐”,是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愉悦境界的体现。

对于第二段的分析,还是由选材入手。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景物?游鱼。那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这样写,让我们感到游鱼怎么样呢?在这样逐步深入下,学生由游鱼的自由、快乐,到作者感受到“鱼之乐”,到“似与游者相乐”达到物我相融的世界。作者“乐”之情感到此时已浓到极致。小石潭周围环境的优美 ,让作者暂时忘却了心中的不快,让自己寓情于山水之中。但这种快乐,它不是深入骨髓之中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就又触发了作者被贬谪的寂寞凄苦之中。我又引导学生理解此时情感与“心乐之”的那种愉悦的不同。此时,由景触情,情入景中让学生感受作者这种寄情山水的愉悦。就是由于这样地铺垫,对于下文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种情感的抒发,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本文而言,“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这一教学难点,学生也能理解了。那本文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预习时,学生的疑问:文章多次写“乐”,为何抒发的是作者被贬后的寂寞凄苦之情?此时,也得到解答了。有本课切入口的选择,到设计中处处注意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考虑,本课上得很成功。老师上的透彻,学生学的明白。同时学生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在备课中多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就会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因为小石潭周围的氛围,触动了作者。到这里,作者情感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写作本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了。他是通过写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写内心那种凄苦和寂寞,至此本文的难点得到了解决。
由此可见,恰当的切入口,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如同拿到了打开宝藏的金钥匙,大门一旦打开,许多珍奇宝藏会随之而来。这样下来,还何愁学生找不到学习语文的金钥匙,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各方面素养得到提升呢?



从教师常规角度去教学,字词句译文一段段分析。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如何入手才能读懂?文章是一篇散文。散文一般是抒情言志的,那他这篇文章是抒什么情,言什么志呢?要想解决这问题,就要从文中去找答案。经过反复阅读,不难找到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三句话。他们分别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三句。分别以这三句为引子,进而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如:作者为什么“心乐之”?学生不难找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水声如鸣佩环,吸引了作者,勾起他的好奇心,才有下面了发现小石潭。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打开了学生阅读小石潭的兴趣,对小石潭的精彩描写,也就十分感兴趣了。由此,学生就进入了本文的主体教学中。 对于教材的研读, 必须去思考,去查资料,去反思,方可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