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路径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5
/ 2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路径的策略研究

吴红

西安市浐灞第二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24

[摘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理想追求。如何能保证课堂质量呢?研读教材,做好文本解读至关重要。2019年秋季,部编版语文教材全面使用,部编教材与人教版、苏教版等相比,有着独有的特点。不管是内容编排,课例精选、综合运用,都有明显得变化。作为教师,我们要能与时俱进,能主动研究文本。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路径、整体化

一、解读文本需要整体化。

(一)树立整本书意识。部分教师拿到文本后,就翻看教材、教参、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教学设计。这其实,一方面阻碍了自己的成长,另一方面缺失了自主对文本的理解。文60ac8c90a9d03_html_78abcd3f5dbd32ba.jpg 本解读,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从整本书入手。翻看目录,了解本册书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这时候,我们的小助手《教师教学用书》一定得用上。很多教师不研究“编写说明”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我们整体掌握一册书非常重要,这部分有教科书编写思路、教科书主要内容、教学目标、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这十来页的内容是整本书的风向标,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的时候,忽视了这个环节。

(二)能从整单元入手。语文教材都是以“单元”的形式出现的,每个单元有课例和语文园地组成,每个部分之间前后关联,共同服务于单元要素。部编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各学段之间纵向也有联系,体现螺旋上升,共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所以,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教师能从单元整体入手,研读每篇文章不同位置起到的不同作用。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戏》(略读课文),这四篇课文的安排有这内在的联系,第一篇从整体上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民风民俗,春节也恰恰是传统节日最具代表性的。第二篇属于具体的民俗,有聚焦。古诗三首分别写了三个节日中的民风民俗,充分让孩子们感受到从古至今人们对节日的美好心愿。最后一篇略读课文里孩子们生活较远,就发挥学生的自助探究,教师也可以通过拓展帮助孩子们加深理解。语文园地种德“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分型文章著词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体现了单元编排上的整体性。

(三)准确把握课例。研读具体课例时,文本解读也要有整体意识,不能把课文与文中的插图、课后题、“阅读链接”单列开。这些内容是整体联系在一起的,在文本解读时,也要解读并能很好地设计在教学中。

二、解读文本秉承精细化

(一)从朗读入手。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自己要先用上这些能力。朗读是很好的文本解读路径之一,教师通过出声朗读,可以感受文本的语言文字,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在朗读的时候出现磕绊,这都是文本解读的最重要的路径。教师在朗读中的体验是文本解读的敲门砖。

60ac8c90a9d03_html_cd60eefb2482af9b.jpg 二)从课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看文章也很重要。解读文本的时候也要解读题目。有些题目直接就可以告诉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燕子》;有些题目引起人的思考,比如《将相和》;有些题目直接表达情感,比如《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从题目解读,能激起你的思绪和探究欲望。

(三)从课后题入手。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吧。课后题一、二,很好地照应了单元语文要素,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并能够分辨详略。课后题三是语言品析,也很好的照应了语文要素的人文要素“民风民俗”,从语言上感受老北京的春节。“阅读链接”编排了《除夕》片段,精选了腊月二十九“围炉”的场景,展现了南方地区人们过年的情景,丰富学生对不同地区春节风俗的了解。也为下文《腊八粥》做了铺垫。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课后题在课题的整体性上,不失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解读文本换位学生化。

(一)解读文本要立足于学情。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这些也都是文本解读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的解读,才能够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链接。

(二)文本解读服务与学生。文本解读是备课的前提下,备好课是上好的的关键。在文本解读的时候,要把够把文本的理解换位于学生,让学生可以听得懂、学得会。

四、文本解读需要多元化。

(一)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施教者,我们要充分地掌握文本的内容,不光是字面内容,还需要了解文字背后的内容。在自己充分朗读并细读文本之后,要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可以丰富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八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多的知识链接,比如嫦娥奔月、万户试飞、东风红一号升入太空、载人航天等等,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长流水,教师的视野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宽度和深度。

(二)与作者对话,教师在文本解读的时候,要了解的情况,这样才能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一定要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

(三)与编者对话。文本的意义与其放在特殊的位置有着不同的意义。所以,我们还需要了解编者的意图。众所周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怎样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并实现教学目标呢?文本解读要与编者对话,这样是在解决分散于集中的问题。

(四)板书精要。从字面上看,这个环节与文本解读没有直接的关系,那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板书的作用是什么?当我们在文本解读的时候不妨画出解读的板书,这样会倒推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有助于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最后,想跟各位同仁分享,文本解读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很多青年教师困惑于“为什么自己对文本只停留于表面”“为什么别人可以准确把握文本”“为什么别人设计的课堂妙不可言”,老师们,让我们从每一课入手,从文本的题目、语句、课后题、图画入手,从一课到一个单元,从一个单元到一本书、一个学段开始,只有打通,才有全局;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发现文本解读的奥秘。让我们通过用心解读文本,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