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选择马克思主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5
/ 4

坚定不移选择马克思主义

王丹

海南省定安县委党校党史党建 讲师 海南省定安县 571200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在于真理性、科学性,其活力在于永不枯竭的理论创新。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变到每一次飞跃,马克思主义都形成我们的行动纲领在指引着我们前进,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理论创新的鲜活魅力,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创新;习近平;传播


1884年,马克思主义随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而诞生,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初期,马克思的学说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是思潮之一,并不占有统治地位。国际工人运动时,有个反马克思主义的派别,对马克思学说提出要进行修改和修订,但列宁坚定不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因如此,1917年俄国发生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基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我们党和国家又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一、历史的必然

中国之所以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和最终归宿,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民众探索国家出路的必然结果。

(一)改良的失败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不仅割让大量领土,还破坏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中国无数爱国分子纷纷走上救亡图存的爱国之路,先是发起了不触动封建根基的百日变法,此时正是毛泽东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时候,毛泽东受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影响,发表了:“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表达的是以英、日为楷模进行立宪变法的主张,但这场以“天子诏令”推行的变法,一夜间就被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废止了,有人觉得改良主义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加重了中国危机,导致中国落后应该是技术原因。

(二)各种思潮探索

改良失败后,孙中山等人努力推动资产阶级建国的方案,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资本主义的严重危机,使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毛泽东当时受长沙革命氛围影响,在湘乡驻省中学墙壁上贴了篇文章,文章中提议从日本把孙中山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国务总理由康有为担任,外交部长由梁启超担任!但事实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适合中国。辛亥革命后,人们对北洋政府日益绝望,无政府主义思潮开始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无政府主义”本质是一种空想,但因先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且其主张的“无命令、无权力、无服从、无制裁”状态更易受到小资产阶级追捧,故而在当时很受追寻救国道路的年轻人的追捧。毛泽东也曾是无政府主义的赞同者之一,他还在《湖南教育月刊》构想“先创造新学校,实行新教育;再由新学生,创造新家庭,新家庭合成新社会;新社会里设有公共育儿院、公共银行、公共工厂等,一个个新社会连成片,就成了“理想国”。”甚至还设想过通过地方自治的办法,来反对腐败专横的北洋军阀政府统治。先从自己熟悉的湖南入手,把湖南搞成中国的先进地区,就像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德国的普鲁士那样。

(三)相似国情驱使

中国的国情和俄国有很多相同或近似的地方。都是受封建主义的压迫的,经济和文化近似落后。十月革命的的胜利告诉我们,“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由此想到,既然俄国的国情同中国相同或近似,那么,中国同样可以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解决国家问题。毛泽东就曾兴奋地指出,“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只此方法较之别的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此外,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历史性胜利的事实,也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经过反复比较和求证,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指出:“温和改良的法子,实属“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迅速成立并主动挑起历史重任,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二、理论的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运用于物产阶级解放斗争的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有两个鲜明的重要特点。一是高度的科学性。它是一门思想、内容、结构都非常严谨、完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发展中大量的新成果为重要前提,创立了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是对以往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二是高度的革命性。它决不妥协于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它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斗争一切反动思潮、反动学派和一切资产阶级的胡言乱语,并公然服务于无产阶级,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时无产阶级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列宁曾说过: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这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是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两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指明了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科学性在于它是以辩证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最完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客观世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革命性在于,它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它除了承认一切具体事物对于它赖以生存的条件来说具有暂时的合理性以外,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它把世界看作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指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这些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引起了共鸣。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明的共通之处

1.马克思主义统战说与中华民传统具有共通之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马克思主义论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体时也表示,必须是人民群众。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指出,“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

2.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华文明政教传统具有共通之处。马克思指出,“当国家摆脱了国教并且让宗教在市民社会范围内存在时,国家就从宗教下解放出来了,同样,当单个的人已经不再把宗教当作公事而当作自己的私事来对待时,他在政治上也就从宗教下解放出来了。”中国自来主张“多元通和、政主教从”政教关系,外来宗教凡进入中国都要与中华文明相融合,至此从未出现一教独尊、政教合一的局面,更没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战争。

3.马克思主义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经济治理传统具有共通之处。马克思提出消灭剥削人的私有制,但没有说要消灭个人财产。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是充分调动利用资本主义力量为社会主义生产发展创造条件,而中国具有长期的“国家本位”经济治理传统。

4.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设想与中国天下理念具有共通之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真正共同体”。马恩曾言,“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体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中华文明很早就有了“家国天下”“世界大同”的理念。两者结合产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的国际秩序新理念。对国家治理而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三、实践的检验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从新实践新经验中增添新的理论要素,才能不断推进自身的创新发展,展现其鮮活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将其作为观察和改造国家的工具”,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最初对中国社会阶级问题、革命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观等问题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其中一些理论探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因子,为此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理论准备。

一般意义上所谓的“中国化”,就是将外来理论应用于中国环境、解决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中国方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演变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手与奠基人。他不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任务,成为了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率。同时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斗争中,在反对“左”的和右的机会主义思潮多正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内容,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导的党的十四大,根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別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从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文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在发展阶段上,强调不能脱离实际,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外部条件上,指出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品、知识分子以及拥护祖国同意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党的十五大正式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合和全党同志的庄严责任。马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就这样载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史册。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江泽民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研究指导思想基础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中。提出了民族问题理论研究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党的民族理论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确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探索规律,就是要不断地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过去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杜会发展规律之真,抓好发展这个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巨大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取得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集大成,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敏锐洞悉党情国情世情变化,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多方面论述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战略布局、根本途径、重要方法等,同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的国情相符,并将中国引向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使得中国的斗争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一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学说,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近代的中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且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不变的国情中,我们就得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资本论》书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75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