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异嗜症”现象及语文课堂上的融合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1

探究“异嗜症”现象及语文课堂上的融合教育

陈旺坪

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流逝。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起初我对“融合教育”知之甚少,经过半年的实践探索,已略微有所了解,在语文课堂上也有意识地进行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体制隔离造成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融入了残障学生的普通班级学生,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能引导普通学生学会尊重和接纳,协助和合作,从而提升自身素质,形成和谐氛围。

作为语文老师,通过与孩子的朝夕相处,我发现孩子们对“异嗜症”现象了解甚少,对这种性格怪异的孩子更是躲而避之。为了让这种伴有行为和情绪障碍的学生融入班集体,在我的课堂上被其他孩子尊重和接纳,我找“异嗜症”男孩谈心,与他妈妈沟通,了解其成因,并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

一、初识“异嗜症”

“异嗜症”患儿自觉或不自觉持续性地咬食一些通常人们认为非食物和无营养的物质,比如:毛发、纸张、毛线以及金属玩具等等,并引以为乐。虽然被阻止,但喜欢偷偷咬食。其性格怪异,常伴有行为和情绪障碍。

一次语文课下课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快速跑到我身边:“老师老师,我告诉你啊,刚才语文课上,同桌竟然吃头屑,太恶心了!”说完,作出一副呕吐的样子。从这位女孩的口中,我才意识到我身边居然也有这样一位“异嗜症”男孩,他平时行为怪异,与其他学生格格不入。

身为人师,我深知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帮助他融入班集体中去,并且要想办法努力引导其他学生接纳他。

二、家庭成因

通过与“异嗜症”男孩的交流,通过与他妈妈的沟通,我了解到,因为爸爸长期在外地,每年难得回来一次,即使回家,留给儿子的也是冰冷的面孔。妈妈是商场服务员,上班时间不固定,有时候晚上很晚回家。男孩很小的时候,经常饿肚子不说,还过早地品尝到了孤独的滋味。所以,男孩经常一个人在家,从小就喜欢咬食一些异样东西,并养成了习惯,无法控制自己。

三、具体措施

  1. 家校合力,共同教育。我找来男孩妈妈,与她促膝长谈,让家长重视孩子的这种现象,同时跟她商讨对策。最终达成共识:晚上以及节假日时间,只要孩子在家时间,尽量多多陪伴孩子。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2. 鼓励男孩,树立信心。经过与男孩多次聊天谈心,让他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并不断鼓励他敞开心扉,课间多与其他孩子接触。有时候我送些小零食(糖果、饼干、海苔)给他,允许他,即使是在上语文课时,想咬食东西时,吃一些小零食。

  3. 爱心帮助,共同进步。为了让男孩尽快融入班集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考虑应先做同桌的思想工作。于是,利用课间时间,我找来男孩同桌(一清秀女孩,学习委员),向她介绍“异嗜症”现象及成因,鼓励她多多帮助同桌。女孩非常通情达理,她尝试着与他交往,容忍他的一些怪异行为,甚至有时候他学习上遇到难题时,她还会主动跟他讲解。

  4. 课堂引领,促其转变。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总是适时喊他回答一些问题,当他回答正确时,就抓住机会大力表扬他,这样不仅转移他的注意力,也能够激发他语文学习的兴趣,慢慢地,他的异嗜症行为有所减少了。有好几次,当他感受到老师以及周围同学对他的浓浓暖意时,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当然,不了解“异嗜症”男孩的孩子,总觉得这种人性格怪异,不愿意跟他交往。“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我将一如既往地关爱他,并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接纳他,让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同在语文课堂,携手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