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9
/ 2

开放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王武军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省杭州市, 310012


【摘要】开放大学是新型大学,是推进终身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开放教育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应是重点之一,本文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探讨构建开放大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开放教育特点的 “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开放大学; 思政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B

一、现实困境:开放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亟待“转型升级”

开放大学作为引领终身教育施行开放式学习的高校,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层面上同样难以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理念的深刻影响。结合当前开放大学教育现状,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现实困境:

(一)实践教学概念模糊

目前,对思政课教学研究的学者非常多,研究人员对实践教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大家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因素对其进行界定,有的以场所作为关键的区分标准,指出实践教学应定位于课堂外开展的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环节[1];有的将功能作为把握和判定的主要标准,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不应只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要考察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 [2];有的学者提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来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3]。基于存在上述多种关于实践教学概念的现状,开放大学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义和范畴也很难有统一而精准的认识,在实践教学操作中就势必缺乏统一引导与规范,授课教师各自理解,教学效果也就参差不齐,差异明显。

(二)实践教学缺乏教学基本支撑元素

开放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基本支撑元素不够完整,缺乏规范管理。相应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含教学设计)、教学考核评价等完整的实践教学元素不够齐全,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实践教学具体实施上主观性和随机性较大,没有形成符合开放大学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调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基本脱节,存在“两张皮”现象。形式过于单一和随意,一次参观代替全部实践教学活动的现象大量存在,把传统的课堂考勤、勤工助学等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简单“一代了之”,虽然这些形式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也起到较好的育人功能,但与思政课育人主体功能目标相去甚远。

(四)实践教学实施效果不明显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虽采用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效果却并不理想,实践教学预期目标均未达到。如参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走马观花,了解历史事件上是蜻蜓点水,表达心得体会上是浅尝辄止;课堂实践模式是少数参加,多数围观;社会调查实践模式是有问卷无数据,有调查无分析,有抄袭无创新。

二、改革赋能:构建开放大学“三位一体,多元协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开放大学作为拥有全国380多万学生数量的新型大学,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然纳入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中来。因此,要破解开放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必须要针对开放大学思政课程教育的特点进行改革,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断探索,构建适合开放大学思政课“三位一体,多元协同”实践教学模型,即在课堂内、课堂外和网络平台的三种不同空间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运用“讨论”、“辩论”、“演讲”、“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多元形式协同教学的模式,以真正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立德树人作用。

(一) 构建“三位一体,多元协同”实践教学模型

结合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相关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学分作了明确要求,同时对教育部明确要求开设的五门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重构,制订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规范标准,将实践教学分成“树立正确人生观专题”、“树立正确价值观专题”、“树立正确世界观专题”、“马克思主义思辨能力培养专题”和“马克思主义社会能力培养专题”等五个专题进行探索,从而构建成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型。

(二) 实践教学模型的赋能效应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前提下,对思政课的相关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统筹,遵循开放教育学生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编排布局与逻辑,设计出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发若干个实践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以项目为引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并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赋能效应。

三、构建路径:思政课“三位一体,多元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革新思政教学理念

开放大学思政课程构建实践教学模式,需要革新思政教学理念,重点是统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认知。从统一方法论视角看,形成认知统一,关键要从场所论、形式论、功能论等多种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倾向内容论,即理论教学以外凡是具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求和期待”功能的都是实践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它既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既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进行,既可以在线下进行,也可以在线上进行。涵盖大量类型各异、功能有别的实践教学形式。

(二)谋划实践教学内容

主要是抓好两个核心环节。首先,总体设计好实践教学。遵循开放教育学生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编排布局与逻辑,设计出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发若干个实践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以项目为引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5]每个子项目都设计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从外延上讲,整个体系中教学主体、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制度与管理等教学要素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实现所形成的统一的有机系统。

(三)梳理实践教学形式

当前常用的实践教学形式由课堂辩论、演讲,社会调查、服务,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形式组成,认真梳理各类形式的优缺点以及适合的教学内容。开放教育学习者以在职人员为主,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以脱产学习为主,两者区别较大,制定实践教学大纲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区别。前者要充分挖掘社会服务类、发挥其自身专业的优势,重点做好课堂研讨类和网络平台的实践教学;后者以校园学习为主,实践教学以课堂实践和校园实践为主,重点做好校外实践专题。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进展情况和师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需要有效的机制进行测评,要提升实践教学在思政课考核中的占比。结合课程实际,可以采取师生互评、学校评师生等多种测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结语

创建“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呼应,既能推动思政课程整体教学模式改革,还可有效增加学生思政教育的收获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思政的育人效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黄振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7):161-163。

[2]高红艳,崔海波.“社会实践”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再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2):116-120。

[3] 鲍新宇. “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风,2019 (12):83-84。

[4]田玉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刍议[J].学理论, 2019 (10):154-155。

[5]王丹,于波.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8 (4):41-4。

[6]沈为英,肖俊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19(11):21-25.


【课题项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开放大学视域下思政课“三位一体,多元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g20180918),主持人:郑炜,参与成员:王武军。


【作者简介】王武军(1966-),男,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