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浅谈社区健康教育

童孟杰

(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街道社区教育学院 315300 )


摘要:本文以社区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例,着重从社区居民学习方式转变的视角来探究社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在互联网+和移动学习的背景下,开发社区营养与健康教育课程应重点探讨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的、多元的、与时俱进的课程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社区 健康教育

引言

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给健康教育服务带来巨大挑战,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老年人对健康的追求也不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追求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态,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因此,调查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需求现状,并探讨发现影响其需求的相关因素,对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教育服务、促进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区老年人健康需求现状

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认为有必要进行社区健康教育,这与黄晓雯等的研究结果相似。随着健康观念的普及,老年人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加,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会从各种渠道如电视、手机等学习健康知识。另外,老年人对疾病相关知识、饮食指导、保健养生及运动锻炼需求也较大;但是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具有心理健康指导需求,说明目前的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不够重视,有专家也表示,老年人对心理健康问题认知度不高是当前中国的普遍现象。然而,目前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很多老人存在身心共患病,加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1]

2疾病相关知识需求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疾病是老年人疾病相关知识需求的危险因素,也就是相对于患有一种疾病的老年人来说,患有两种及多种疾病的老年人其疾病相关知识需求越大。晚年生活往往是慢性疾病缠身,身患疾病越多,对各种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越大,老年人虽然可能会从多种渠道如电视等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但老年人可能更希望接受来自面对面的指导。另外,由于本研究样本中大多数老年人具有疾病相关知识需求,而且本结果中95%CI跨度较大,所以慢性疾病对疾病相关知识需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3运动锻炼指导需求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日常活动能力是运动锻炼指导需求的保护因素,即日常活动能力越差,运动锻炼需求越小。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可能由于肌力下降、骨质疏松,往往在运动中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宁愿选择不参加运动锻炼,所以对其需求也较小。但是这不代表不需要对老年人进行运动锻炼指导,老年人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减轻腰背疼痛、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的发生,而对于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康复锻炼,以促进其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2]

4基于移动学习的社区营养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

4.1系统设计能支持移动学习的社区营养与健康类课程

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和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实施动态调整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课程设置以提升居民营养健康素养为导向,围绕着“大健康”理念开发并管理社区营养与健康类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公共营养、食品安全、养生保健、饮食文化、膳食指导、慢病防治等热点。

4.2配套现有社区营养健康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平台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之下,移动学习在满足市民基本的学习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支持移动学习的社区课程同样需要规范的教材做为载体。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系社区营养宣教团队为例,目前已经开发出版社区营养健康教育类教材包括《社区营养学》、《运动营养与实践》、《营养配餐设计与实践》、《从包装鉴别食品》、《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应用》,《社区营养与健康教育系列读本》等。团队可以依托已开发的课程教材,建设和管理能支持移动学习并能在超星学习通、云课堂、雨课堂或者蓝墨云班课等平台运用推广的《社区营养》、《运动营养》、《营养配餐与评价》、《食品包装的大学问》、《功能性食品》等社区课程。

4.3实施依托移动端的社区营养健康类课程

在社区教育领域,传统的社区课程体系往往偏重课程的科普性,教学模式主要是传统的面授和活动授课,线下的面授模式一般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容易产生授课者与学习者交流互动不足的问题,但如果一直采用活动的模式开展教学,教学组织人员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物力投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然发生巨大变革,移动互联网终端成为学习的重要工具。为了使得营养健康类的课程能更好的适应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必须实践有前瞻性的,基于移动终端的社区课程,构建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最好使课程便于动态调整,以掌握宣教的主动性。基于移动学习的社区课程的实施既创新了社区教育的模式,又充实了社区教育和服务的内涵,有利于形成“团队研发+课程实施+信息化素养提升”的社区课程新模式,在提高社区服务和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方面能取得实效

[3]

4.4改革社区课程的评价与设置方式

持续开展社区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和为市民打造便利的终身学习的环境将是政府和社区教育工作者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当前尚有不少社区课程的设置和评价过于单一,对课程质量的评估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评价缺乏多样性就很难适应不同级别和层次的各类社区,尤其是针对一些关键知识的知晓率和居民“知、信、行”的反馈统计。笔者认为,为了促进社区课程的质量提升,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即教学管理者、教学实施者和学习者本人都应该对教学活动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4]。在对社区课程进行评价时,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具有反馈性,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提高学习效能而进行评价,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诉求。结合学习者的实际,采用多元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有利政策指导,着重聚焦于加强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融合以移动学习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多元多样的课程模式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质量提升的新模式、新经验、新成果,这也是社区教育的必然趋势。此外还可以推行弹性学习机制,以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弹性、个性化的课程为学习内容,以自主学习为特点的开展学习。社区营养与健康的宣教实施弹性学制的重心体现在课程的实施与设置上,弹性的基于移动学习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贯彻了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灵活性与可选择性[5]

结束语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在其需求现状上发现其影响因素,并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共同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使老人安度晚年,实现健康老龄化。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相对较低,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传递健康理念,规范保健行为,全面提升经济落后地区居民的健康素养与健康能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瑾.互动式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06):1010-1011.

[2]江津津,梁兰兰,黄利华,王英,王欢,潘凤莲.基于移动学习的社区营养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06):225-226.

[3]陈玥,黑晓欢,卢丹,王小飞.医院—社区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效果[J].中国健康教育,2021,3(03):272-274.

[4]顾海琴.健康养老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2):126-127.

[5]宋艳苹,赵霞,乔燕妮,张艳,沙漠,蔡巧英.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需求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21,33(0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