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首”目标下初中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3
/ 2

“德育为首”目标下初中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原则

郑杰文

广州市从化区吕田中学

摘要:德育,即以道德品格教育、政治理论熏陶、社会责任感培养、心理干预辅导等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德育为首”便是要始终将德育活动放在首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改革。影响初中生的因素很多,而最主要的两个要素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所以为了顺利提升德育效率水平,初中教师便要组织家校合作活动,积极构建德育合作平台。本文将阐述“德育为首”目标引领下初中教师在开展家校合作工作时所要坚守的主要原则。

关键词:德育为首、初中教育、家校共育、开展原则

初中生,13-16岁之间,正是在青春期影响下价值观产生激烈动荡的成长阶段,而由于独立意识的觉醒,他们的自我认知会产生偏差,却很难虚心接受师长教导,有可能会采用一些极端的手段去证明自己,所以初中生被认为是最难管教的一批学生。然而,身为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引路人,家长又是养育学生的主体,所以家校双方应该要主动联合起来,一起探索健全学生人格发育状态的方式方法,有序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真正为学生的长足发展做准备。因此,在德育为首目标引领下,初中教师必须要遵守如下家校合作原则:

一、坚守多向沟通原则,共享学情资料

多向沟通是组织家校合作活动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因为沟通是合作的前提基础,有效且多向的沟通才能让家校双方分享彼此的教育理念,思考学生的成长问题,以便更有效地去思考德育目标内容、实践形式,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做好充足准备。

在每一次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我都会让家长讲述学生在家中的成长状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然后再分享学生的校园生活资料,方便增进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在一次关于家务活劳动任务分配主题的家校合作讨论活动中,家长普遍反映他们并不会让学生干家务,一方面是从小便习惯照顾孩子,另一方面则是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重,不应该分心做家务。对此,我直接告诉家长,让学生做家务并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学生主动为家庭负责,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免学生出现好吃懒做的不良心理。当然,我并不会要求家长按照我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但是却希望家长可以主动做出改变,用自己的方式去增加学生的家庭付出,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奉献,使其明白一个和谐的家庭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精心维护,学生不仅不可以置身事外,还应该尽量展现自己的劳动能力、感恩能力、奉献能力,帮助父母减轻养家的负担,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好学生。

最初,一部分家长担心做家务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认为如果学生的身心状态比较疲惫,那么是难以全神贯注地学习的。对此,我也告诉家长,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只有学习,尤其是青少年,正是需要展现自身责任与担当的关键时刻,如果他们可以明白家庭的意义,那么这不仅可以让一个家庭变得和谐、幸福,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也将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和谐沟通、多次劝导,家长也渐渐明白了实施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所以不再排斥、担忧,愿意改变家庭教育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家庭活动之中。

二、遵守连贯性原则,体现教育共识

连贯性原则,是指家校双方对于德育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法与实现条件等多个问题形成教育共识,并且能够在德育实践中始终保持统一态度的教育原则。我们要明白,在初中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之前,只有家校双方统一教育战线,让学生清晰地明辨何为善、何为是非,才能更有效地去优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因此,初中教师要遵守连贯性原则,与家长一同教育、引导学生。

在关于消除学生虚荣心理,让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使其懂得节约与珍惜的德育教育活动中,我在于家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告诉家长一定要合理控制学生的消费欲望,且要弱化学生的品牌意识、攀比心理。对此,少部分家长表示自己的经济能力很好,愿意支持学生购买名牌。对此,我也对家长的爱护心理表示了理解之心,但是也直接提醒家长,告诉家长即便要给学生提供优质的物质生活,但是却要避免学生产生攀比心理,以免学生因物质失去了善良之心,且应该要控制学生的过度消费行为,避免出现浪费问题。待达成教育共识之后,家长便要按照合作协议去教育学生,而我也会一直与家长保持沟通状态,以免家长遗忘德育教育任务。

为了真正做到连贯性,尽量弱化学生的过度消费心理,我非常看重微信群这一辅助工具,而且还多次组织了家庭座谈会。在每一次家校合作期间,我都会耐心地倾听家长对于此次家校合作工作的具体看法、实施进度。记得一开始,家长的反馈并不理想,表示一旦拒绝学生的消费需求,学生的叛逆行为便会尤为突出,让家长头疼不已,根本没有办法与孩子正常沟通。令人欣慰的是,正是因为学生的强烈反对,才让家长真正明白一味纵容孩子,满足孩子的物质欲,已经让孩子的消费态度变得有些强硬,甚至于也因此说出了一些非常刺伤父母心灵的话,直接坚定了家长去控制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决心。显然,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曲折的,而我也从旁配合家长,让家长坚定信心,不要因为一时心软而失去自己的原则,难以顺利实施家校合作活动,以免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扭曲、虚荣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坚持个性化合作原则,深化合作效益

初中生是非常有个性的,甚至于正处于一个喜欢追求个性、彰显个性的年龄段。这就意味着德育教育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必须要贴合学生个体的心智发育特点,才能真正为保护学生的道德品质做好充足准备。因此,在家校合作中,初中教师则要遵守个性化合作原则,与个别学生家庭实现一对一合作,切实深化合作效益,推动德育教育改革活动的实现。

每一个家庭的氛围都不同,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而为了深化德育教育效果,我不仅会通过群组讨论、家长座谈会与家长进行集体交流,也会与个别家庭进行深入谈话。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因为家长的感情问题产生了缺爱心理,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真情实感,整个人都显得非常冷漠。对此,我就分别与这个学生的父母沟通,解释了学生因为缺少父母陪伴、很少感受到爱而产生了缺爱心理的现实问题,情真意切,也打动了家长。后来,这个学生的父母表示他们会尽量避免在学生面前吵架,而且也会努力向学生解释自己争吵的原因,将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再也不会隐瞒学生,以免学生因此变得敏感、脆弱。

最初,这个学生并不相信父母的感情重新变得好起来,担心父母是因为自己才开始“演戏”。这一番猜疑让家长比较难过,但是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学生做出解释。于是,我就利用一次课间休息机会与这个学生沟通,主动承认自己对着学生父母进行心理干预的行为,而家长虽然在过去一直以错误的方式去沟通,但是却愿意为孩子做出改变。同时,我告诉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父母,也要尝试帮助父母去修复感情,如果最终结果是不理想的,那么学生也不能留遗憾,而是要尽量坦然地接受不好的结果,学生可以伤心、难过甚至沮丧,但是不应该怀疑父母对自己的情感。通过双向合作,这个学生也渐渐打开了心结,后来还笑着说应该“尽人事,听天命”,所以会努力与父母一起保护自己的小家,也接受一切可能发生的结局。

总而言之,在德育为首目标引领下,初中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紧密和谐的合作关系,客观分析学生所面对的道德意识问题、行为习惯问题与意志品质发展问题,遵守多向沟通、连贯性、个性化原则,顺利实现家校合作,优化德育教育环境,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颖.浅论初中德育中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完善方案[J].祖国,2019(22):119-120.

[2]黄丽新.有关班主任家校共育素养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9(7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