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思政课堂绽放信仰的光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4
/ 2

让中学思政课堂绽放信仰的光芒

唐毅

广西河池市 都安县教育局 530700

摘要:中学思政课堂教育是引导学生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信仰状态的课堂教育,这种具有信仰的状态不只会表现出信念层面的优化和改善,也会表现为知识理论层面的强化,促使中学思政教育挣脱传统类型教育教学模式的桎梏,从而在教学细节处入手,丰富中学思政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可促使实际的教育教学形式更符合初中生的认识习惯和学习习惯。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在中学思政课堂教学强化学生信仰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

关键词:中学教育;思政教学;信仰;重要意义;引导性

引言

受限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积累水平,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有时无法很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课堂授课表述,对教师的一些教学行为也存在不理解的情况,这种不理解并非是由于教师自身的表述深度问题,而是由于中学生在此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积累,并且与此对应的意识形态也尚未成熟。信仰类型的知识或者理论本身并不具备显性的特点,学生一般不会在课本中直接学习到此类内容。课本中的一些文字类型的描述对学生信仰内涵的印象也并不深刻,导致中学思政课堂信仰教学的实际质量并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为基础,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分析此类信仰的实际内容,同时也要讲解相关的知识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在提高自身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可认同相关的信仰观念,进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的信仰支持,并渗透到学生的政治生活当中。

一、中学思政课堂中开展信仰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分析

(一)可丰富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内容

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但是价值观的内容并不稳定,或者说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的周期相对较短,学生的底层意识形态即在这种变化之间来回摇摆。在社会发展新时期,网络信息化的技术或者与此相关的各类技术设备已经进入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优劣或者对错并无严格的判断标准,但是从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此类内容并非有效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者中心人物的消失而出现明显的消退现象,类如追星或者某些穿着形式的盛行等。从此角度分析,中学生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此类内容可为常见的知识理论,也可为一些较为深刻的哲学思想,但都会对学生的底层意识形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以一种信仰的形式长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二)可为教师开展思政教学活动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般而言,中学思政的教学主要以与我国政治生活、人文生活相关的内容为主,辅以法律法规以及成长教育等内容,此类内容的形式多样,具体的教育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在中学阶段,思政教育更多地影响的是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这也是促使学生可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利条件。通过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教师可将一些与信仰教育相关的内容加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借助分析一些常见的信仰知识理论,积极发掘更多的思政教育资源,从而拓展中学思政教育资源,也为教师开展思政教学活动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信仰教育为重点的思政教育不应表现为唯心主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与学生相关的生活实践内容和具体的生活场景与实际的信仰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在为学生提供更合理的学习参考的同时,也可将信仰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促使学生体验信仰,在认知中促使学生认同信仰。

二、中学思政课堂中开展信仰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分析

(一)注重分析信仰价值,传授信仰力量

中学思政信仰教育应以注重分析信仰价值为主,教师可将信仰的实际价值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促使信仰教学理论可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为学生提供详实有效的学习参考,并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自我发掘信仰的力量,从而萌生更具持续性的信仰力量。此间,教师可为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与信仰相关的事件内容,但此类内容不应为简单的见义勇为类型的内容,此类内容虽然较为典型,但考虑到中学生自身的思想成熟程度,此类形式相对简单的事件对学生信仰的引导性并不强。教师在分析具体的事件时,应尽量选择具有持续性特点的事件,此类事件的中心任务的事迹应具有较好的可叙事性,教师可借助此类事件中包含的具体人物和相关事迹,与学生共同分析促成此种事迹的缘由。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将信仰本身与力量练习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信仰对事件人物精神力量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可自发地发掘信仰的价值,提高中学思政教学的引导性。

(二)讲解基础性的信仰理论,渗透哲学思想

基础性的信仰理论本身的理解难度并不高,涉及到的哲学思想其实也相对常见,但正是由于此类思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往往不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此类思想对自身学习或者生活节奏的影响。中学思政教师在开展信仰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从相对常见的思想理论出发,为学生讲解一些基础性的信仰理论,包括法律信仰、情感信仰其他与价值观相关的信仰理论。但是由于信仰理论体系具有较为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特性,受限于中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水平,导致学生在理解此类内容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应积极分析和总结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将此类问题与实际的课堂授课内容对应起来,并优化此类基础性的信仰理论的讲解形式。此间,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与此类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促使学生在观看此类内容时,可获得更为立体化的学习体验,从而逐渐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并将这种哲学思想与自身的价值观理念进行对比,优化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信仰在优化意识形态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重视实践教学,拓展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是促使思政教学真实可见的基本要求,也是促使期间包含的思想理论可落地实现的关键环节,更是促使信仰教学可免于流于形式的重要方法。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学思政教学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合理分析和总结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此为基础,为学生准备适应性更强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应积极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将此类教育教学资源与信仰教学知识理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信仰。此间,教师可提问学生一些具体问题,问题的内容可为学生对信仰的理解或者与信仰相关的事件等。借助此类内容,教师可进一步分析其中包含的信仰知识理论,为学生提供更为合理的参考,促使学生可在经历此类事件之后,明确个中缘由,进而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地积累经验的渠道。

三、结束语

总之,在中学思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具体的信仰教学措施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可在获得教学的学习体验的同时,可在教学的有效引导下,对哲学理论以及信仰知识形成进一步地思考,从而从中体会出信仰的力量,并将这种力量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抵制不良的诱惑,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

参考文献:

[1]刘芙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乐教研究——以西安市庆华中学思政课堂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4):228-229.

[2]李寒梅,卢晓慧.一体化视域下中学思政课程评价探讨[J].中国德育,2021(06):5-8.

[3]夏子辉.中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课标解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3):76-77.

[4]陈华.让中学思政课堂绽放信仰的光芒[J].基础教育参考,2020(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