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0
/ 2

中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王久梅 1 郭子木 2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唐山 063300

【内容摘要】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运用等多个角度共同发力。

【关键词】中国精神 融入 思政课教学 探析


中国精神作为民族的根基、国家的血脉,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孕育,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不断丰富,彰显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表达。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践行使命担当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每一位思政课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谋划

一、中国精神解析

中国精神一直以来都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传承之中,到党的十八大以后以国家精神的形式提炼和呈现出来,这既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只有全面把握和理解中国精神,我们才能将其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一)中国精神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鲜明旗帜,以强大引领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以独特精神气质在世界文化价值体系中凸显中国价值,贡献中国力量,为中华文化赢得国际声望。可以说“中国精神”的提出是新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华文化生命延展的自觉。

(二)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中锤炼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共同构筑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基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有各自特征又相互联系,一切民族精神都曾是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切时代精神也都将融汇到民族精神之中。民族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了民族性,时代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了时代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熔铸了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

(三)中国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中国精神的引领下,我们以独特的意识形态,纠正了生活物化、思想“西化”、民族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错误倾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生动展现。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精神无疑是凝聚全体中国人民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中国精神蕴含的价值追求也必将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共同挑战的精神纽带。

二、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对于把新时代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精神底蕴和气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所在。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精神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示范作用,顺应新时代改革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中国精神的融入,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学生的成长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涵养家国情怀;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行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人生目标。

(二)是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载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离不开每一位追梦人理想信念的支撑、爱国主义的坚守和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些都立足于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的深刻把握和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全方位传播先进文化,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感受“天人合一”、“厚德载物”、“修齐治平”等思想的同时,将中华优良品德和价值观念植根于心。由此,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抵制外来非主流文化的侵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在实践中夯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使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和创新的有效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在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上下功夫。将中国精神所包含的思想理论、文化典故和精神内核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良方。将积淀几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成果与当今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寻找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洞悉中国智慧,使思政课成为沟通历史和当下的桥梁;融入中国精神的思政课堂,在突出其政治性与严肃性的同时,更具有人文关怀,从而增强了课堂的亲和力,更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精神所提供的丰富的教育素材,不仅为抽象的理论提供了生动演绎,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示范和引导。

三、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将中国精神与思政课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感染。

(一)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中国精神

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中国精神,首先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认真分析所讲授的思政课内容与中国精神结合点、契合处,统筹思政课重点内容与中国精神的核心要素,向学生系统讲解中国精神的内核和实质。如在讲授《概论》课时,可以将党在各历史时期展现的重要精神进行归纳,开展专题教学;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可以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蕴含的历史故事与思维方法相结合。其次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思政课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与中国精神相关的书籍、报刊,并结合社会实际组织开展研讨。在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必修课程的同时还要精心组织谋划开设中国精神选修课,使中国精神在思政课中有点有面、有骨有肉。

(二)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中国精神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以塑造学生价值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将中国精神融入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将中国精神转化为学习创造的精神力量,使中国精神真正入心入脑。在课堂实践中可以通过情景剧、微电影等形式展现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使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国精神;在校园实践中既可以由教师组织开展校园调查等活动,也可以结合理论社团组织知识竞赛、中国精神作品创作展览等活动;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走访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将思政课开到祖国的在广袤大地中,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精神的现实力量。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中国精神理解的思想性和深刻性,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融入中国精神

随着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也要用好线上教学方式和网络课程,充分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群、职教云平台等教学平台、慕课等线上课程资源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承中国精神。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点的迁移,开展中国精神培育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有效实现超越时空限制、融通师生情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页.

[2]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3] 黄蓉生,赵成林.新时代构筑中国精神的价值论析[J].长白学刊,2018,(01):15-21

[4] 张瑜.中国精神的内涵、本质及其培育研究[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2(01):35-40

[5] 卢秀峰.大学生碎片化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及化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4):22-2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