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疾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5
/ 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疾病

方文静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妇幼保健院, 638400)


在临床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疾病(ICP)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等,通常是在产后快速消失,使其恢复至正常。在进行ICP的研究发现,其发病率在0.8%至1.0%左右,存在较为显著种族与地域差异。因此,ICP属于孕妇良性疾病,往往会在围产儿方面影响较大,可能会造成早产或新生儿窒息等,最终呈现围产儿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使剖宫产率持续提高。深入研究ICP临床诊断规范标准,可以有效避免其他疾病的发生,科学制定临床诊断、治疗方法,能够防止处理过程的盲目性,属于当前产科主要研究话题。

1 ICP病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主要是指:妊娠期发生的一种并发症,具有瘙痒与黄疸等特点,在进行临床诊断时,通常会被误诊成肝炎。在对ICP病因进行研究发现,其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和以下因素相关:(1)当肝脏中酶出现异常时,发生胆红素代谢异常相对比较常见,极易引发ICP。(2)雌激素水平不断升高,可能出现ICP。经过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如果雌激素水平偏高,通常会对蛋白质合成造成直接影响,同时也是血清蛋白分泌和胆汁分泌主要环节,最终导致胆道分泌功能的持续减退。对双胎孕妇、单胎孕妇随访可知,双胎孕妇发生ICP几率较高于单胎孕妇,且雌激素的排泄量显著升高。对于使用避孕药孕妇,仅少部分出现胆汁淤积,可见雌激素属于ICP发病影响因素。(3)遗传因素,对于ICP亲代遗传,均是按照孟德尔遗传规律进行,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ICP和遗传因素存在直接联系,属于ICP患病原因。

2 ICP临床诊断

2.1 临床表现

在ICP临床表现方面,其主要包括:妊娠期孕妇瘙痒和黄疸等,在孕妇完成分娩后,此症状得到明显消退。其中瘙痒属于主要临床症状,通常发生于妊娠期的28周左右,或者更早12周发生,而瘙痒部位包括:躯干和手脚掌等,根据妊娠进展持续变重,即全身瘙痒症状,会直接影响孕妇睡眠质量,产后临床表现均会消退。对于黄疸症状的出现,主要表现于1-2周,持续至分娩后的7天,当孕妇再次妊娠病情会随之复发。可见,ICP黄疸出现率超过15%至60%。

2.2 检查

(1)在进行血清总胆红素的检查发现,虽然呈现数值升高的状态,但低于5mg/dl,同时存在瘙痒症状,其胆红素少部分升高。(2)血清胆汁酸上升,超过健康孕妇10倍左右,同时根据病情变化持续上升。胆汁酸除了可以进行ICP患者有效诊断之外,还能对ICP早期症状进行判断,结合数据显示,胆汁酸的不断提升,发生胎儿窘迫几率也会较高,约33%,而羊水粪染更是超过58.3%。(3)AST与ALT值上升,在对ICP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时,转氨酶的测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属于有效诊断标准。(4)AKP(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动中度偏高,在孕妇顺利分娩后的1-3周逐渐恢复。

2.3 诊断

(1)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中,存在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出现明显触痛症状,且肝肿大;经过肝活检存在肝细胞的变性等。(2)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在进行鉴别诊断发现,此病主要发生在孕妇36-40周的妊娠期间,通常存在妊高征;病情发展比较迅速,短时间内发生黄疸,甚至呈现持续加重状态;剧烈呕吐,能与ICP进行有效区别。(3)妊娠期黄疸,主要鉴别要点包括:孕期进行红霉素与利福平等药物的服用后,随之出现黄疸,且呈现ALT持续升高;伴有皮肤瘙痒与皮疹症状,在停止药物服用后,各项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逐渐恢复至正常,有利于和ICP进行区分。(4)妊娠期胆总管结石,此病主要是由于油腻食物等原因造成;黄疸和发热主要是以间歇性为主,腹部比较疼痛,使用解痉药以后,病情得到明显缓解;肝脏和胆囊增大,存在比较明显压痛感,经过超声检查可知,胆结石与胆道均发生持续扩大。

3 ICP治疗

3.1 采取药物治疗

(1)消胆胺,作为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患者采取口服治疗方式,很难实现全面吸收,将其和胆汁酸进行联合运用,可以对肝肠循环起到有效阻断的作用,在减少血清浓度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瘙痒症状。在消胆胺剂量方面,应以每日2次或3次为准,每次剂量控制在2-3克标准。(2)地塞米松,此药主要是利用胎盘,对肾上腺素的分泌予以抑制,以便于将雌激素维持在标准范围内,具有较为理想治疗效果。对此,地塞米松应用在ICP治疗中,每日剂量为12毫克,持续服用7天,具有较为理想治疗效果。(3)苯巴比妥,作为酶诱导剂,对此药物的应用,可以降低胆红素水平,同时具备加快胆汁酸的分泌。因此,苯巴比妥每日3次,每次剂量控制在0.03克标准,在对胆汁酸生成予以影响的同时,还可以强化消胆胺重要作用。

3.2 治疗原则

(1)妊娠期,如果确诊为ICP,需要加大每日检测力度,准确掌握胎心率变化等,避免出现胎儿窘迫等。(2)分娩期,结合分娩方式进行,全面监护胎儿状态。(3)产褥期,对抗生素的运用,可以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