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神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2
/ 3

实施精神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

赵卓立、张龙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 甘肃省张掖市) 734000


摘要: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要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并圆满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准确理解精神扶贫的含义、原因,通过开展精神扶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乡村精神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创新;精神扶贫;乡村振兴

当前,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们已经消除了绝对贫穷,但是相对贫穷依然存在。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穷依旧,究其原因,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敢于向贫穷挑战的勇气、勤劳实干的精神、人穷志不穷的理念,这就需要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对症治疗,靶向施策,彻底从精神上对贫困户进行扶持。

一、精神扶贫的含义

什么是精神扶贫?说起精神扶贫就要考虑精神。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和一般心里状态。人类精神层面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是人类大部分活动的最初动因,而且人类活动所有结果又都会对人类的精神产生影响。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可以使用物质扶贫方法,但光有物质扶贫是无法实现全面彻底脱贫的,因此精神扶贫也是扶贫的必要方法。所谓精神扶贫,就是注重从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发展意识的进步上着手,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引导贫困群众正确看待贫困,摈弃“等、靠、要”和消极绝望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通过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从而鼓起贫困群众主动战胜贫困的志气,激发贫困群众人摆脱贫困、迈向新生活的内在动力,从而彻底实现“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标

二、精神贫困的原因及其现象

贫主要是针对物质方面的缺乏来说的,困主要是针对精神方面的挫折来说。贫困与富贵就是相反的两个概念,如果没有贫困,就没有富贵。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之间没有什么差异,从而导致没有贫困与富贵之别,那么随着生产资料的私有化,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贫困与富贵之间就有了区别。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消灭贫困那只能是相对的,任何时代,都不可能绝对的消除贫苦,这就说明精神扶贫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

首先,贫困是因为贫困群众长期不思进取策,得过且过的思想造成的。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承认贫穷并不让人感到羞耻,不努力奋斗摆脱贫穷才是真正的耻辱。”这就说明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一些贫困群众只知道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一旦不给他扶贫,他就贫依旧,甚至还会越来越严重。这就是贫困群众不勤奋劳作也能依靠国家的扶贫政策维持基本生活的惯性的现象,以及依赖的心理,这样的人永远也扶不起,只能越来越贫困。

其次,贫困是因为贫困群众长期精神萎靡,缺乏进取心造成的。一个经常自暴自弃的人,只有沦为物质奴隶,常常会觉得自己的一切不如意皆因家贫所致,整日怨天尤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牢骚满腹,失去了包容奋进的心态,终其一生一事无成。如果一个人精神是振作的,适当的挫折只会令人更加坚强起来,反之就会很难摆脱命运束缚,很难调整态度,而最终被生活淘汰。

再次,贫困是因为贫困群众长期缺乏学习,积极改变旧观念的勇气不足造成的。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提高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贫困群众由于普遍文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慢,掌握新技术难,导致观念陈旧,缺乏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勇气,无形之中成了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最终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处处落伍、步步落后。

三、创新扶贫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精神扶贫突破了传统上政府“重扶物轻扶志"的扶贫误区,有利于推动政府转变帮扶思路,更加关注贫困人口的真实需求与参与获得感。为了更好的实现贫困群众的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本着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在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打破思维定势和固有观念,从创新扶贫方式方法上着手,努力解决解决困难群众的精神贫困问题。

(一)宣传引导,创新开展在理论视阈下的精神脱贫

为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张掖市以乡村巡回报告会等形式,通过组织脱贫致富能手讲自己的脱贫经历和致富的经验,用身边的榜样引领身边的人,切实树立脱贫的主体意识。积极组织实施“精神扶贫”工程,通过组建宣讲小分队,开办农民讲习所,加强政策引领和舆论宣传引导,营造“我想脱贫”、“我要脱贫”的浓厚氛围。用“滴灌式”的精准扶贫方法,有效化解过去“大水漫灌式”的低效扶贫弊端,引导贫困群众用饱满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实际行动来响应和体会精准扶贫政策,营造干部上下齐心协力、聚焦精准扶贫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打赢精神脱贫攻坚战开创有利的舆论环境。

(二)精准施策,按贫困群众精神脱贫需求开展工作

通过合规、有效的程序,把谁是贫困户,谁是主要的精神贫困户识别出来,对精神贫困群众按照精神贫困的原因分类,针对观念落后、精神空虚、还是依赖心理的类型,然后对症下药,并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让每一个贫困群众知道国家的惠民政策有哪些,最低的生活保障是多少,农村合作医疗是怎么回事,在种植业、养殖业还有哪些优惠政策,从而让贫困户成为懂政策和会使用政策的人,进而在思想上有更大的改变,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精神扶贫工作中去。

(三)树立榜样,激励贫困群众精神脱贫内生动力

教育贫困群众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的道理,知道“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通过加大示范引领,实施贫困党员“脱贫争先工程”,鼓励他们苦干、实干、巧干。首先,以身边的贫困党员脱贫致富典型来感化身边的人,以身边党员的脱贫故事带动身边人,将脱贫党员争先摘帽、努力致富的事迹讲给群众听,极大地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在张掖市全国“两会”精神暨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报告会上,肃南县康乐镇赛鼎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佘万超、甘州区花寨乡柏杨树村党支部书记鞠兴、民乐县民联镇郭湾村党支部书记马惠玲和山丹县霍城镇人民政府何玉珊4位报告人,用朴实生动、感人至深的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讲述了他们自已和身边的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艰苦奋斗、辛勤付出、无私奉献和探索创造的感人事迹。

(四)强化刺激,增强贫困群众精神脱贫的迫切要求

全面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同时以传家训、扬家风“网上交流”,展示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文明家庭。2020年,张掖市共创建全国文明单位11个,全国文明乡镇8个、全国文明村9个、全国文明校园2个、全国文明家1户、省级文明乡镇27个、省级文明单位87个、省级文明社区12个。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3人,“中国好人”11人、甘肃省道德模范9人、陇人骄子6人。信义奶奶窦兰英诚实守信的故事,“高台好人”群体捐献和造血干细胞的故事,“陇人骄子”兰卫兵的故事等在张掖大地广为传颂。采取联系包抓,供需对接、志愿服务、绩效评价,经费保障,嘉许激励等机制,并编印《新时代》,创建实践项目70余项,培育甘州区明永镇永济村等示范点10余个,打造“中心村党委实践所”、“景区实践站”、“流动书包”、“空中课堂”、“竟比赛夸”、“爱心发展”、“乡村小炒勺”、“逢五相约”等品牌,开展青年志愿者旅游定点服务等多种方式来促进精神扶贫。

(五)加强教育,让贫困群众重拾脱贫信心和勇气

一是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机制。张掖市教育局通过优质学校托管、一体化帮扶、组团援教,骨干教师支教、抱团推进这些等措施,确保让每一位贫困人口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前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从而巩固控辍保学的质量。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张掖市以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善了办学条件,扩大了办学规模,改革了培养模式,开设了更多的实用的技术专业。三是加大对贫困家庭新时代文明培训。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84个形成了。临泽县晋级全国试点县行列,甘州、山丹、肃南、民乐4个县区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试点县。

()、巩固成果,以乡村精神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张掖市将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张掖市是个农业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规模化玉米制种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方面有着十分突出地战略的地位,因此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也要抓好养殖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编制实施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强力推进经济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科学统筹水、风、光储一体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构建全市一体化文旅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康养经济、物流经济、电商经济、会展经济、金融业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存理念,加大对祁连山和山丹军马场的保护力度,同时建设绿地面积达1442.3公顷,建设公园面积达999.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6.23%,使自古就有的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不忘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的美景名副其实。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民发展。精神扶贫要求培养能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农民,它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着力创新精神扶贫方式方法,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强大的力量,增强农村群众的增收致富的能力,加快改善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的愿景变为现实,通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宋圭武.精神扶贫意义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8,000(009):23-26.

【2】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联)课题组、李玉香、结昂、徐伍达、董舒、张丽丽.创新精神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联)参与脱贫攻坚纪实[J].新西部,2020,No.521(Z3):120-125.

【3】王朝霞.创新扶贫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以河南林业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农业,2019,000(024):35-36.

(此论文为“张掖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课题”成果,课题编号为ZYSKT20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