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扳手指”,实现“真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2


巧 用 “ 扳手指 ”,实现“真学习”

周全军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中心小学

【摘要】一年级孩子在计算时扳手指的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现象让家长感到很担忧,让老师感到很无奈。到底应该怎么样正确看待学生扳手指计算这一现象呢?真的可以让学生扳手指计算吗?本文深度探究扳手指现象,同时多策略跟进,使学生在扳手指中实现真学习。

【关键词】扳手指 真学习 计算



一年级新生在学完了10以内加减法口算方法后,很多还会不自觉地掰手指进行口算,有的孩子在整个一年级都会出现这种现象。真的可以让学生扳手指吗?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回答者基本持两种观点:一种是会算就行,扳手指无所谓;一种是不能扳手指,这影响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一、透析扳手指现象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不高。一年级的学生表现在计算能力不高、正确率低、口算速度快慢不均等方面。曾在书上看到一首儿歌:二加二等于四,七加七等于几,左手不够扳右手,右手不够扳脚趾,花猫见了喵喵笑,真是一个笨孩子。说到“扳手指”的“笨孩子”,在我们的一年级口算教学中确确实实存在着。现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谈看到的几点:

(一)课堂内的扳手指

在教学计算《9加几》一课时,课堂上学生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等。但本课的重点是教学凑十法,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当我提问计算时你是怎么计算9+4一题时,我班很多孩子是偷偷的在桌子底下扳手指计算,然后把他的答案告诉我。低级一点的孩子是一个一个的数,稍微高级一点的是接着数。对于不熟练计算的他们,扳手指是一种让他们依赖的方法。

(二)练习中的扳手指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能力是有限的,于是,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使其成为学生们可触可摸的物象无疑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突破口。十根手指就是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有力“武器”,一方面学生们可以“就地取材”不用将小棒摆放一地;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难度节约计算时间。

(三)生活里的扳手指

曾经有一个中午观察了我班孩子计算口算,有些孩子完成口算的速度格外快。但我也发现,他们中不少孩子是运用到了“扳手指”的方法的。只是他们的“扳手指”并不是真正的拿一个手指一个手指的去扳。他们是很快的拿出几个手指,看了一两秒,然后马上就得出答案,写下来。在数的计算教学中,我们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探究算法,都是让学生借助于小棒或其它的直观物体来研究,学生以直观形象为依托,也容易理解和掌握算法。但脱离了小棒的支撑,在算法还不够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小棒的替代品——手指便隆重登场了。

二、正确对待扳手指现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为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从数的方面进行抽象思维还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往往是先借助一些现象,或先借助一些物体有了感性认识;然后经过思考消化并加以概括从而达到理性认识。一些孩子习惯于使用手指,计算的正确率非常高,速度也很快,说明扳手指这种形象思维确实可以帮助孩子思考,它和我们平时摆小棒、画圆圈本质上是一样的。

(一)适时引导

扳手指是小学低年级孩子必经的一个阶段。当然,不少人对提倡学生掰指头计算有所顾虑:一直鼓励学生在计算时掰手指,会不会让其养成一种习惯从而在计算时依赖于手指,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呢?

其实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能够快速口算的孩子必然是不会去掰手指计算的。掰手指只是后进学生在思维发展进步上时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计算时学会化抽象为具体,提高计算效率,熟练数学计算。而随着学生计算的熟练,认知能力的提高,就逐渐会掌握更高层次的计算方法圆满完成由扳手指到不扳手指的过渡。

(二)尊重差异

小学生的思维开始质变的时候,应该是四年级了。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性,可以提前,也可以延迟;可以加快,也可以迟缓,这意味着小学生思维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一年级上学期大部分学生会习惯于用扳手指的方法辅助计算,到了下学期对于简单的加减法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口算完成,到了二年级上学期只有少部分同学会借助扳手指计算,当进入下学期时全班同学都不再借用手指进行计算。足以证明,掰手指只是计算的一种辅助方式而不会演变为一种习惯。就像我们小的时候习惯于借助奶瓶喝奶进食,那是因为我们的生长发育状况决定了奶瓶更适于这个阶段的我们,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生长发育的完善,我们便不再需要类似的辅助器皿了,而扳手指计算也是同理。

(三)有效练习

1.从分步操作到整体操作

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逐个伸出手指比同时伸出几个手指容易,但逐一伸手指不仅速度慢而且思维层次低。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表示数的训练,并让学生形成整体记忆。如在计算9+3时,要求把9记在心里,接下去同时出示3个手指头,不能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的扳出1个手指头或者2个手指头。要学会把3看成一个整体。长时间的训练下去,一定可以加强孩子的整体记忆,而且长此下去,孩子的计算速度一定可以得到提升。

2.从非结构性操作到结构性操作

计算9加3,学生会把9记在心里,然后扳出3个手指头,再一个一个的往下数,10、11、12。但是数字越大,她花的时间也就越多。我试着想要提升一下她的速度。在思索一番后,我让她把加法和数的分成组成结合在一起。计算9加3的时候,还是把9记在心里,再拿出3个手指头,不过这三个手指不能一个一个的扳出来,要把3分成1和2。要强化她数的分成合成的意识,当看到9马上就要想要9和1组成10,再拿出2个手指头,10加2就等于12。

这样的方法已经具有了凑十法的原型,只要让她长时的计算下去,不单她的口算速度会提升,她的抽象思维也有有所提升。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使学生在迁移中内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以至用,能促使思维内化。加强练习,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性,学生的计算技能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等到形成技能之后,学生自然不会再“扳手指”了。基于这种认识,既然我们拥有十个手指这样一件“利器”,就不应该浪费它,巧妙地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失为良策。




【参考文献】

1.阮林龙:正确诱导 从容数数—浅谈一年级学生的数数教学[J];学周刊;2019年12期

2.曲晶:扳扳手指有何不可;[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16期

3.姜莉茗;他们为什么还在扳手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J];河北教育(教学版);2020年01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