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图表式阅读支架,推动小学生整本书深度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4

运用图表式阅读支架,推动小学生整本书深度阅读

李娜

上海市松江区新闵学校


摘要:随着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囿于各种限制,当前不少教师更关注小学生阅读结果,在阅读过程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和具体有效的指导;学生缺乏筛选、分析、综合、比较等阅读思维。为此,在整本书阅读的实施中引入使思维可视化的支架,促使小学生阅读素养真正有所提升,便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图表式阅读支架;小学生;整本书;深度阅读;阅读思维

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指出,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提出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当不少于145万字。面对这样一个课外阅读量与质的目标,作为一线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小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当前,整本书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探索由过去的浅表阅读走向深度阅读,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切实提高。几年来,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开展了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图表式阅读支架在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加强指导,积累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方法,关注学生的阅读反应,有效地促进整本书的深度阅读。

问题的提出

根据笔者对所在学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少阅读兴趣,学生被动阅读。

校园班级中缺少阅读的氛围,学生把读书当作任务来完成,缺少主动读书的意识。读整本书,书本篇幅过长,学生容易滋生畏难情绪,不能够坚持读完一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无视文字,低效阅读。读书过程中,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思考,更没有品悟情感的内化过程,只是“假阅读”。这种无效或低效的阅读,影响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质量的提升,更谈不上“深度阅读”。

缺少阅读指导,阅读测评单一。

调查发现,教师对如何阅读整本书,以及采取怎样的策略帮助学生阅读缺少普遍的研究。同时,部分教师对于阅读测评形式,仍旧停留在阅读测试题、摘抄词句、写读后感、制作读书小报的传统形式上,缺少在助推学生阅读深度上进一步思考和设计。

二、关于图表式阅读支架的理性思考

所谓的支架,原本是建筑学的概念,后被建构主义者转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的“脚手架”,从阅读策略的角度,指学习者从现实发展水平向智力潜力区过渡的一种扶助,旨在通过这样的“脚手架”,实现阅读质量的突破。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为学生提供整本书阅读的线索或提示(支架),有助于学生阅读质量的逐步提高,因此构建整本书阅读支架,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获得语文读写知识,从而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60d3fc47eceaf_html_a110a8f86b66e7ba.png 学支架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选择图表式支架进行阐述分析。这里的图表式阅读支架,指的是就是从整本书阅读的内容着手,依据小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习惯、个性差异等,通过各种图表式阅读支架的精心设计,旨在唤起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需求,提升他们的阅读成就感,从而使小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夯实语文学习基石,拓宽阅读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学习模式,如下图:

图1:“图表式阅读支架”模式

图表式阅读支架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加上他们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思维形式主要以直接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按照布鲁诺的理论,小学生的认识发展处于以图像把握为主并逐渐向以符号为主的过渡时期,这样的一个年龄段比较适合运用图表式的可视化工具。因此在整本书的阅读中,笔者尝试着为学生提供简单易学的可视化图表作为学习支架,这种阅读过程中的可视化思维活动,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快速理解阅读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在近年来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笔者常用的可视化图表工具形式有:阅读卡片、思维导图、表格、图标、人物关系图等,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进而推进整本书阅读由浅表阅读向深度阅读迈进。

(一)设计阅读卡片,感知阅读内容

1.从封页入手,调动阅读兴趣。

阅读一本新书时,首先从封面、封底开始,它们犹如眼睛和窗户,窥其一角而知全貌。因此,在整本书阅读中,先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封面、封底入手。封页往往向读者传递一本书的主旨信息,它的颜色和图案也会显现其书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比如颜色为深色的往往表示它的主旨深厚、庄重;而浅色的则表明其主旨富有活力、风趣和幽默。不少封面图片直接取自于书中的一幅画,这样的画显而易见是凸显该书的精髓。除了关注封面上的画,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书名、作者以及出版社等封页上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等,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初步把握整本书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

60d3fc47eceaf_html_6012d5af7bf7a79c.gif









图2:封页、序言阅读卡片

前(序)言和后记常常会有对本书作(译)者、写作背景、文学地位等的简单介绍,通过对这部分文字的阅读,学生可能会得到阅读这本书的一些方法上的启发或者对这本书的主题有个初步的印象。这些都是阅读时不可忽视的地方。当阅读一本新书时,教师择机从封页入手,让学生猜猜书的内容,封面上有些什么?猜猜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即将会发生什么事?图画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惊喜,等待学生发现的乐趣,这样会触发小学生急切地阅读,唤醒他们阅读的主动意识,开启他们的阅读期待。我们知道,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在阅读期待的心理条件下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效果。有了这样的阅读期待产生,小学生对于整本书的理解信息、把握主旨也就容易多了。 

2.从目录入手,了解整本书内容。

叶圣陶说过“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目录是“泛舟书海的向导”,我们可以发现,通过阅读目录,可以较快地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和主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班上举行共读《西游记》前,笔者先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人民出版社)目录。《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讲述的是唐玄奘上西天取经故事,记述了三藏法师一行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扫尽沿途妖魔鬼怪,取回真经的故事。全书共一百回,故事繁多,情节复杂,内容很长,从目录入手,可以发现故事情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60d3fc47eceaf_html_ac488e517065877e.jpg





图3:《西游记》目录整理

利用目录了解整本书的内容,运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讨论,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如重点研读书中的主要人物或某个故事,可以选择性地阅读,把相关的内容串联、整合,了解人物性格品质,梳理故事情节脉络。二是利用目录章节,对于篇幅较长的整本书,可以制定阅读计划,每周或每天读多少章节或多少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阅读目录时,养成边读边提问或者边读边猜度,在阅读时自己设疑解惑,增加阅读的趣味。

60d3fc47eceaf_html_2076302c00c93fb.png






图4:阅读记录图表

梳理故事情节,深入阅读内容

掌握重要信息,了解主要内容。

对整本书重要信息的确认,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要素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章节来梳理书本主要内容,为深入领悟书本中心主旨做好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表格式图表,帮助学生提炼阅读信息,借助已有阅读信息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提高概括、表达、探究等能力,进而使得学生在阅读中思维融通,提升思维的敏捷度。

60d3fc47eceaf_html_ddea1bee3cd81e22.gif







图5:信息提炼图表(摘自《小学整本书阅读笔记》 骑象小学堂编)

2.把握故事情节,走进书本深处。

60d3fc47eceaf_html_bd9ef245421ac88c.png 本书阅读中,学生往往很难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对情节的感知停留在简单的记忆层面。图表支架的作用,在于很好地帮助学生串联梳理整本书的情节,了解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渐渐地让阅读思维从简单走向深刻。梳理情节,让学生获得对书本内容的整体了解,在图表的形式上,可以采用轴线图、山型图、对比图、鱼骨图等。





图6:鱼骨图(摘自《小学整本书阅读笔记》 骑象小学堂编)

60d3fc47eceaf_html_cb29cbe51eafcc6c.png 些书本中的重要情节,有清晰的时间线索,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梳理故事的情节线,表格式的形式呈现同样可以直观呈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可以用此表格来梳理故事内容,如下图:






60d3fc47eceaf_html_80ef60b02d1138ae.gif



图7: 《鲁滨逊漂流记》故事情节梳理图表

60d3fc47eceaf_html_d0bc5c1500e04f2d.png 见的故事情节一般都有开端、发展(上升)、高潮、发展(下降)和结尾。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本的主要内容后,我们可以借助“山型图”发现和梳理出这些故事的情节发展和变化,通过线条高低起伏的态势,就能基本知晓情节的跌宕起伏以及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感受矛盾之精彩,人物形象之鲜明,故事主题之深刻。








图8:故事情节“山型图”(摘自《小学整本书阅读笔记》 骑象小学堂编)

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先指导他在书本中画出相关段落,并抄写下来,填写在“山型图”上;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指导他找出相关内容后,复述概括,提炼成简洁的词句,写在图上。完成了“山型图”后,可以请学生在旁边画上插图,提高阅读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山型图”的直观,了解整个故事的“起落”,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故事脉络,梳理故事发展线索,在学生的头脑里形象展示情节的一波三折,这样让阅读的思维可视化,就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抓故事细节,把握人物特点

除了科普类书籍之外,一般的故事类、文学类、书籍都是围绕关键人物展开故事情节。那么书读完后,就要引导学生要对关键人物形象做一次梳理、概况、分析和提升,有依据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变得饱满、丰富,并且具有立体感。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了解人物:第一,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分析(人物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第二,从叙述者的描述中概括(文章当中的旁白);第三,从其他人物的描述和评价中去推断(需要思考其他人的描述和评价是否是真实的)。从以上三点出发,借助图表式的框架,更容易帮助学生深入地品读人物形象。

在《草房子》的整本书阅读中,桑桑的顽皮与可爱通过对他一些忍俊不禁的举动描写,如:打破铁锅换钱买鸽子,用蚊帐打鱼虾,夏天看到捂在棉套里的冰棍,自己也穿大棉袄等等。桑桑又是勇敢、讲义气的,当他看到刘一水等人欺负纸月时,他不顾一切地去解救她。桑桑还有很强的虚荣心,他妒忌杜小康比他强,在玩捉迷藏游戏时桑桑就是不愿意带他玩。桑桑这个人物的儿童特征多面性,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阅读《草房子》还可用指导学生聚焦描写秃鹤的细节片段,品读感悟秃鹤的坚强、倔强、善良上进,热爱集体形象后,将人物的特点分别提炼归纳在人物性格引导图上,更直观呈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60d3fc47eceaf_html_abd3ad3fd9f4dcf8.gif









图9:《草房子》人物性格导引图

通过比较人物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对比出多个人物形象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物的特点。在分析比较中发现异同,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明晰特点形成背后的原因。在这样的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获得阅读整本书的策略。例如,在读完了《草房子》一书后,学生印象深刻的人物有桑桑、纸月、杜小康、秃鹤、细马、白雀等,可以对书中的一些人物进行对比梳理。比如联系书中关于“秃鹤”和“细马”的相关描述,进行比较阅读,边读边思考:这些人物形象有何异同?并将人物形象的异同梳理在图表上,这样,学生的阅读会更加深入,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直观,学生在这些细节的深入探究中,他们的思维自然就会伸展开来,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显而易见的提高,思维的广度也会得到拓展。

60d3fc47eceaf_html_78c701dd266b3ff4.png






图10:《草房子》人物性格对比图

(四)探讨主题,回顾提升思维

整本书阅读不只是阅读故事情节、感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写法,对于故事的主题也可以深入挖掘。主题往往是作者在书中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核心观点和价值观,譬如爱、勇气、冒险、成长等。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揭示故事的主题,学生的思维可以在思考中得到锻炼,逐步走向深度阅读。

1.概括内容,提炼信息,了解主题。

60d3fc47eceaf_html_128d3f8673ea1962.gif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整本书的主题可以一步步推进,常见的可以从梳理主要内容入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从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文章的章节、整本书的阅读总结,层层推进对整本书内容的提炼。在学生研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针对作品中感兴趣、有质疑的地方,大胆提问,在图表式阅读笔记中梳理问题,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思考,适时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记载下来,学生的思维在碰撞,情感在流淌,体会会更加深刻,从而对于读书的热情也会“水涨船高”。

60d3fc47eceaf_html_3cd0706406fc31a9.gif 图11:信息提炼框架图

2.找关键词,摘录片段,论证主题。

阅读完一本书后,对书本主题的理解每个学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节确定文本的多个主题,并用文本论证。首先可以让学生找找书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以关键词为立足点,由“点”带“面”,理清脉络;再根据包含关键词的片段,梳理出与主题相关的线索,并推测出主题;最后,借助图表,整理文本中相关片段,论证主题。这样让学生经过寻找关键词、摘录精彩片段、理清相关线索,通过展示他们在阅读中的思维过程,有思考、有分析、有对比、有提炼、有总结,在一次次的思维训练中,逐步走向深度阅读。

60d3fc47eceaf_html_8e18b6dd6a49e3ef.gif 图12:主题探究框架图表

这种简易明了的图表式阅读支架,便于学生理解故事以及整本书的主题,可以触发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整本书的阅读感悟。这样的阅读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故事以及对整本书的回望、分析、感悟、归纳和提升。这种阅读过程,不仅深化学生对主题的认识,还能切实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有效提升了他们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四、图表式阅读支架运用在整本书阅读的感悟

在整本书阅读中,图表式阅读支架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复杂抽象的文本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更好的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丰富学生想象力。多样化的图表形式,搭建阅读支架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自觉的阅读行为,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使其阅读成为真正有效的阅读。在学习交流展示中,图表式阅读笔记的呈现,更直观地展示学生的阅读过程与成果,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成功,帮助他们获得学习上的自主发展。这种图表式支架阅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学生还可依据文本特点,在实际阅读中,自主设计阅读图表框架,大胆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形式多样的图表式支架能够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提供不同的辅助手段,容易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阅读能力,进而提升他们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开展图表式阅读支架教学的初期,教师一定要耐心指导,迈小步,不停步,及时总结经验,倾听学生意见,不断完善方法,适时开展阅读成果展示。让学生在阅读中认可这是一种阅读的好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保持对完成图表式阅读笔记中各项内容的持久动力。

图表式阅读支架的搭建,为学生提供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能够开拓他们语文学习思维,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实现深度阅读,从而把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落实到实处。当然,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开展图表式支架的阅读教学,首先应遵循作品的文体特质,在阅读的各个阶段搭建合适的阅读支架,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文本,搭建不同的“支架”。图表式阅读支架不是整本书阅读的唯一方式,教师在完善了图表式阅读支架的方法后,还可以结合多种阅读方式,构筑起学生完善的阅读体系,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奠基。



参考文献:

 [1]刘金侠.基于深度阅读的小学语文教学路径[J].读写杂志,2019.09.(16):09.

 [2]李怀源.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任春梅.怎样指导小学生写阅读笔记[J].新课程(小学),2015(09):97.

 [4]骑象小学堂.小学整本书阅读笔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09.

 [5]施与颀.巧借图表式教学支架 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阅读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0.09.

 [6]冯晓波.阅读支架引领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红星照耀中国》教学为例[DB/OL].1994-202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