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应用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2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 劳动教育的应用实践

李鸿华

福建省福安市湾坞中学 福建宁德 355000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初中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初中历史课是渗透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优化实施历史课程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能激励学生深入体验劳动过程,收获劳动成果,享受劳动的快乐和幸福,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劳动教育;渗透教育;实践对策


随着新课改和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加强劳动教育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是新时期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

劳动是指精神或肉体为换取利益而活动。劳动教育是围绕劳动开展,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劳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劳动在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形成日常生活中必备劳动技能的教育。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升历史教育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对提高历史课程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通过劳动强化历史知识记忆。历史知识体系庞杂的特点使得不少学生在知识记忆中存在浅层记忆的现象,劳动教育能实现以实践反哺理论的作用,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效果。其次,通过劳动培养实践意识。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比如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等,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有着很好的效果。

2、健全学生劳动观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国际社会接轨,社会整体呈现积极、向上、健康的精神面貌。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出现偏差,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现象。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个人发展必然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纠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培养发展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途径,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从人类发展历程、历史人物身上获得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劳动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整好心态,获得全面发展,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成长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栋梁之才。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对策

1、认识劳动价值,明确教育意义

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劳动的价值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内容。初中历史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内容较多,教师要深挖教材资源,从唯物史观下的劳动概念出发,深化、细化劳动意义的讲解,让学生对劳动形成深刻的认知,使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从简单的经验认知向深刻的理论认知转变。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时,巧妙利用课文中“相关史事”栏目“人类由古猿演化而来……”先指定学生朗读,然后用PPT展示“恩格斯1876年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明确提出并全面论证的劳动创造人的原理”,引导学生从各种劳动过程中进行总结思考、探索创新,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教师也要将劳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对劳动教育的深度挖掘与运用,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确把握教育意义。

2、巧用历史史料,提高劳动品质

巧用历史史料、培育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学生能从学习历史内容出发,搜集、整理、分析史料,是初中历史学习脑力劳动的主要形式。教师要以史料实证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且,融合历史教学,渗透劳动榜样教育能借助劳动榜样的精神感召力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发展学生的劳动品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科技非常发达,明清以前长期领先于西方世界。例如,在《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毕昇作为劳动教育的榜样。毕昇在劳动实践中探索除了活字印刷技术,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印刷的效率,也为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又如,在《时代鲜明的明清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宋应星作为劳动教育的榜样,向学生介绍《天工开物》在古代中国科学事业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劳动在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3、指引体验劳动,感悟劳动精神

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学习,体验劳动过程,从中能有效发现、探索、感悟劳动精神。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时,教师发现学生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制作陶器有浓厚兴趣,于是决定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周末作业:模拟制作简易陶器。并给学生建议步骤:(1)查询陶器制作流程;(2)有条件的尝试去陶吧制作,自寻粘土制作,橡皮泥制作;(3)作品展示。结果学生展示的作品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器具和玩具。有的学生在制作的陶器上刻有花纹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了几个老师的形象。最后教师给学生总结:陶器制作是原始手工业的主要内容,是农耕居民生活用具的主要来源。

又如,在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时,教师安排了一些学生制作水浮式指南针、悬吊式指南针。在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述科学原理、材料准备和制作过程,展示制作成果。学生的成就感极强。这不仅让课堂生动活跃,也让学生传递了劳动成果,感悟到可贵的劳动精神。

4、拓展劳动实践,培养劳动素养

创新历史课程教学形式,积极打造实践活动课堂是强化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社会劳动实践活动是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对学生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以及综合素养培养有着鲜明的教育作用。

例如,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学旅行活动,结合本地历史教育资源,让他们亲切感受到家乡的先民通过艰辛的劳动,用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明。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劳动的过程,就是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这种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是在历史课教学中所达不到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小组学生围绕生活方式中的某个侧面,比如交通出行方式、饮食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等变化,开展调查活动,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结出劳动教育的硕果。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劳动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教师要紧扣劳动教育的目标,坚持优化设计历史课教学,促进学生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等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贾生石.初中历史教学融会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构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03):59-64.

[2]宋晓慧.初中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