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孤独者”的现实之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5
/ 2

鲁迅笔下“孤独者”的现实之态

张祖源

河南大学

摘要:鲁迅的笔下塑造了许多孤独者的形象,他们的孤独或者因家庭原因,或因物质原因,或因精神原因,种种不一。但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原因。鲁迅希望用文字挽救那个愚昧,困苦,封建,屈辱,软弱,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社会。现在我们的社会开明,富强,民主,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原因就在于他笔下的形象依旧有现实意义,当初血淋淋鞭打丑恶旧社会的鞭子,现在依旧能鞭打当代社会中的一些尚未被肃清的丑恶与灵魂深处的无助。

关键词:鲁迅;孤独者;现实意义

一、封建思想和礼教下的悲剧

众所周知,狂人因为看透了封建礼教中“吃人”本质而被孤立,深感痛苦。除他之外的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当封建礼教的帮凶,整个社会氛围都是封闭的,“吃人”的。他是孤独的,因为当整个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时候,唯一醒着的人就会成为孤独者。他痛苦于封建礼教的“吃人”。放眼现今社会,封建礼教的残余又何尝不存在呢?每当各种头条传出“某某女子,深夜独行,穿着暴露,被人玷污”这类的新闻之时,总有一些“正统卫道士”来发表评论了,“这女的穿的这么暴露,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人;大晚上的还自己走,一看就是出去勾引人了”等等不堪入目之语,令人看的触目惊心,字字锥心。我不禁发问:现在都是什么时代了?到底因何还有这种论断?大清亡了一百多年了吧!没错,大清是亡了,但是这种封建的思想残余根深蒂固,甚至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悲剧发生,不去谴责行凶作恶之人,居然反过头来批评受害者,这种本末倒置,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样的悲剧还发生在《祝福》里。祥林嫂两度丧夫,还亲眼目睹了儿子的惨死,本是一个极其可怜的女子,但鲁镇的人不仅不同情她,反而疏远她,取笑她,鄙视她。最后,在一派祥和宁静的祝福气氛中,祥林嫂惨死街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吃人”呢!因为祥林嫂改嫁,两任丈夫和孩子都死了,茕茕孑立,是一个俨然一身的孤独者,这种孤独是不幸的,是需要社会关心和呵护的。然而人们却认为她不吉利,最后把她逼的走投无路。现实中这种封建残余酿成的惨剧依然存在。巴基斯坦曾经发生过一起人伦惨案。一位名为艾哈迈德的男子亲手烧死了自己三个女儿。她们的遗体在第二天才被母亲发现。据悉,艾哈迈德之前多次向妻子透露觉得养女儿是浪费钱想杀死她们,但妻子没放在心上,没想到父亲杀死了亲生女儿,如此重男轻女已经到令人发指的境地。封建思想1还在“吃人”,还在荼毒人们的心灵,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些事件的关注度,逐渐引导社会,拔除这种封建思想残余,给社会,给未来一个平等,清净的生存环境。

二、世人的冷漠

如果说孔乙己的悲剧间接上来源于世道没落,封建势力对底层人民的迫害,自己的百无一用的话,那么直接上就来源于他身边每一个人的冷漠。他的死,每一个人都是凶手。试想,如果有一个人,那怕只有一个人在他饥肠辘辘的时候给他几文钱,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给他一个能够糊口的职务,他又何至于偷而被人打断腿,最后凄惨死去。诚然,孔乙己的好吃懒做,品行不端也是其落魄的重要原因,但罪不至死。周围人的冷漠加速了孔乙己的死亡。以掌柜的为首的众人,甚至包括十二岁的小伙计“我”都肆意嘲笑孔乙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一个社会对于弱者,对于受迫害者没有一点点怜悯之心,而是帮助迫害者压迫弱者,取笑弱者,没有人来帮助他们。《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唯一的精神支柱便是自己的小儿子,在当儿子不幸去世后,单四嫂子可以说是悲伤欲绝。但在此时,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

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在这帮人的心中,宝儿无非只是一个尸体,甚至他们巴不得宝儿快死。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渴望得到单四嫂子,何小仙和王九妈则想要借机狠狠敲诈单四嫂子一笔。没有人真心为宝儿,为单四嫂子伤心,为一个可爱生命的逝去和单四嫂子无法言说的明天而落泪。回归现实,同学师生之间在毕业后很少联系,最后变成了冷漠,甚至拒他人于千里之外;父母子女之间变得冷漠,父母跟子女之间很少有感情的交流,甚至出现了,感情的冷暴力,不关心父母,从来不过问父母生活;社会变得冷漠,几岁孩童遭汽车碾压路人不管不问,摔倒老人跌倒无人敢扶,致使老人错过抢救时间死亡,果农运水果途中遭遇车祸,无人抢救伤员却哄抢水果等等例子,血淋淋,白森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每个人又都是孤独的。人是群居动物,但我们又为何彼此孤立,将自己划进一个又一个的格子中呢?单四嫂子是孤独的,她无助,痛苦,失去生的希望。那些孩子,老人,受害者又何尝不是被冷漠伤透了心呢?社会需要温情,社会需要关爱,社会不需要冷漠!2

三、愚昧的痛苦

《药》是一把对于愚昧彻底批判和揭露的无情之剑。夏瑜是孤独的,在那样一个冷酷无情而又愚昧无知的境地中,他是勇者。在革命遭受挫折,他被投入监牢时,仍然对胜利充满信心,表现出乐观精神。在敌人监牢里,他坚持斗争,进行革命宣传,“劝牢头造反”。牢头向他“盘盘底细”时,他侃侃“攀谈”开了,说出“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样响亮而有力的话。红眼睛阿义狠狠“给他两个嘴巴”,他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可怜阿义的不觉悟。最后,他终于为革命的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这表现出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夏瑜身边所有人都是愚昧的。老栓是愚昧的,相信人血馒头这种东西可以治痨病;康大叔是愚昧的,用革命者的鲜血来谋求私利;夏三爷是愚昧的,为了保全自身而出卖亲侄子。

看看新闻,“老人喂孙子泥土泡水,称可以治疗水土不服;针扎幼童,只为可以去除邪祟;生病不去医院,去庙里找香灰吃”诸如此类,看来可笑,但隐藏在背后的是一些民众深深的愚昧和思想固执,有些事是从古至今就流传下来的,所以大家都信奉如神灵。但鲁迅先生又说过:“从来如此,便对么?”有些愚昧的根源就是信得人太多,或者流传的太久远,以至于都没有人想去,敢去反驳了。我们现代社会切不可再将这类愚昧流传给后世了,那样流弊无穷。

四、年轻者的无助

魏连殳本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孤独者。他被同村的人视为异端,祖母下葬时,众人还逼迫他同意按照旧例办丧事。他傲世蔑俗、孑然独立,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有着一颗充满希望的心,他对孩童是抱着无限的期许的,但现实却恶狠狠的打击了他,使他陷入无边的痛苦和迷茫之中。他的热情,他的赤子之心,如果社会有回应的话,一定会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然而社会却折磨得他毫无还手之力,他的热情被消耗殆尽。世道逼着他走上了冷酷麻木绝望惨痛之路。涓生和子君又何尝不是为世道所累,两人本来充满极高的热情奔向幸福,然而思想差距却越来越大,两人越来越无法坚持下去,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其实现实中那些看起来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度日的中年人,曾几何时也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干劲十足,力争上游,拼尽自己的全部力气为自己的前途而拼搏。然而他们的一腔热血被现实一遍遍的摧残,生存压力,家庭压力,教育压力,一切的一切磨灭了他们的激情,让他们丧失了对生的希望,不再富有生机,只能同魏连殳一样,沉沦,堕落下去。

往事越百年,鲁迅先生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他的风骨,他的教诲我们依旧难以忘怀,他笔下塑造了许许多多他那个时代的孤独者来讽刺世道挽救国人,这些形象放在现在依旧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引发我们的思考,依旧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学鲁迅,所以我们记住鲁迅,所以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