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地方教材的编写原则及其实践探索——以《爱我恩平》地方教材的编写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3

综合性地方教材的编写原则及其实践探索

——以《爱我恩平》地方教材的编写为例

陈敏

广东省恩平市第一中学,广东 恩平5294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发的齐驱并进已成必然。目前校本课程在各地的开发比较普遍,但地方教材,特别是综合性地方教材的开发在许多地区还存在诸多困难,开发率和质量有待提高。本文以《爱我恩平》地方教材的编写为例,从本土性、趣味性、科学性、开放性、创新性五大原则去探索综合性地方教材的编写及其实践,挖掘地方资源中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八年级选修课程,达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地方课程建设目标。

【关键词】综合性地方教材;编写原则;核心素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版)指出:“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

《爱我恩平》正是基于上述指导思想进行编写的综合性地方教材,由当地教育局统筹,专项资金支持,聚集本市教育系统一线专家和教师合力编写,将作为选修课用于八年级教学。编写的目标是挖掘恩平乡土资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地方课程建设目标,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适应社会发展、建设家乡能力。诚然,综合性地方教材的严谨性、科学性、本土性和多样性等等,对于编者来讲是一大挑战。笔者有幸参与《爱我恩平》地方教材的编写,结合编写的历练,就综合性地方教材的编写原则及其实践做如下探索。

一、本土性

“既然是乡土教材,就应该反映出当地地理特征,名副其实的具备浓郁的乡土味、乡土气息和乡土特色。”[2] 地方教材立足于本土实际,突出本地生活环境、人文资源、经济特色等方面的地方特色。与国家教材有区别,是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部分。本土性原则是地方教材编写的前提原则。

以《爱我恩平》的编写为例,宏观上,我们编写了恩平的气候特点、文明发祥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在恩平的战争史、秋收起义在恩平战斗、恩平行政区域划分发展史等地方史,让学生感受到恩平地方发展与外地的差异性和本土的特色性。

从微观上,我们编写恩平不同的自然村存在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圣堂歇马举人村、那吉云礼石头村;不同自然村地名的由来;不同自然村的历史文化名人,如中国航空史上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冯如是牛江杏圃村人,历任中共粤中地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处书记吴有恒是沙湖镇上凯岗人,著名外交家、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是圣堂镇塘龙村人;不同村落姓氏家族发展史等。可以更加细微认识本土历史发展的差异性。

宏观和微观上的差异性,更能体现了浓郁的本土特色,引导学生爱我恩平,培养家国情怀,发挥地方教材应有的特色功能,体现编写的育人目标。

二、趣味性

“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3]《爱我恩平》地方教材是八年级学生使用的教材,趣味性原则是编写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利用学生身边的地方资源,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这是编写的前提构想。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材料,创立适宜八年级学生探究的问题情景,利用学生身边的知识素材,让地方乡土知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如编写冯如事迹,弘扬冯如精神一目时,就基于学生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的认知水平,让地方资源更亲近学生,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使学习事半功倍。

又如《爱我恩平》利用“半唐半番”的华侨语言、身边的旧农具、恩平农耕习俗、恩平美食、恩平新农村等学生身边的地方资源,不仅让学生增长了见识,也让学生在体验家乡节日、品偿家乡美食、见识家乡新发展中形成对家乡的认同感。

三、科学性

综合性地方教材的编写并不是一味博眼球、追求趣味性,它的重要前提是真实、可信、具有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地方教材编写的基本态度。

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4]地方资源来源多样,渠道不一,同样的事件、人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记载,有时甚至互相矛盾。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第一手史料的缺失,有的是人们的口耳相传存在偏差,也有的是虚假杜撰等。因此,对于地方资源的利用,需要多方参考,多方求证,认真比较鉴别,科学研判,去伪存真,精确运用,把正确的、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如恩平民间流传着历代有不少正直不阿、忠精报国的官员、名士,因敢于直言而触怒朝廷,被降职南迁,途经恩平,为此写下了诸多描述恩平的美文。但这些事件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发生过?如何确认其真实性、科学性?比如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南京礼部祠司主事任上,因奏疏获罪被贬岭南,途经恩平时写下了《恩平中火》,但有资料记载及研究当地史人员说是《南恩中火》,后经查阅史料得知,本县从唐朝天宝元年改置恩平郡,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齐安县(海安县)改名为恩平县,历史上始称“恩平县”。而这个置县建制的说法是《恩平县志》有记载的。这样史料实证得出当年汤显祖写下的是《恩平中火》。

四、开放性

“八年级的学生是人生中成长发展的转折点,是人生开始分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求知和教育的关键时期”。[5]此外,他们自认为是“大人”,渴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这一心理特点阶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知识有很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求知欲让他们勇于探索,正确的引导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思维,为以后的高学龄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大人”的角色,伴随的是主动和担当的品质,加以恰当的引导,其一生受益匪浅。地方教材与国家教材的编写相比,课程活动的设置上可以更加灵活、更具有开放性,更适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和心理特点。开放性原则是地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之一。

《爱我恩平》地方教材根据开放性原则,设置了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索”:保护母亲河我行动(组织一次“亲近母亲河”摄影比赛,制订出“XX班保护锦江河的行动方案”,并落实到行动中)、考察本地动植物敢当种养小参谋、工匠精神我体验非遗工艺(茶坑石制作工艺)我能行、“那文化”旅行、我是非遗(恩平民歌)小传人、华侨精神我来说、改革成效我感受(调查报告)等等。教材最后还单列了两个活动课:《美丽恩平我传唱》和《美丽恩平我规划》。

这此活动的设置,学生通过自主访问、调研、探究,开拓了思维能力,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打下高学龄阶段学习关键能力的基础。通过材料加工、表演等学会分享,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亲身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文化遗产,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此外,综合性地方教材与国家教材的编写相比,在参编人员上也要具有“开放性”。编写应以本地教育界同僚为主,同时采纳家长、各界人士、外地教育专家的意见,让他们成为编写和设计的参与者。让综合性地方教材的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学习,众人的监督和宝贵的建议也会让教材的编写少走弯路,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五、创新性

创新性原则也是地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爱我恩平》是地方教材,不同于国家教材,编写的“创新空间”比较大,而且它作为选修课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学生,创新必不可少。

1、编写范围广、类型多样

地方资源丰富多彩,涵盖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知识,涉及地理环境、文物史料、生产状况、文化设施、物产交通、内外贸易以及工农业发展的新成就等。《爱我恩平》就是涵盖众多地方资源的综合性地方教材。它不同于《江门历史》、《山水惠州》等以历史或地理某一专题、学科为范畴的乡土教材,它汲及的面比较广,类型多样化。这是它编写的创新之一。我们不能把它写成知识普及读本,唯有不断创新,结合时代特点,才能加深读者对它的认识和兴趣,达到编写的初衷。

2、增加课程内容的学习、拓展

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充分利用辩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习的多元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如《爱我恩平》第六课“千年古邑”的“活动探究”一目中,设计任务如下:“恩平是南粤千年古邑,同学们可以穿越历史,根据书本里面提到的有关苏轼、黄公度、汤显祖的诗文,想象当年他们途经恩平时的情境来编写一段小剧本或写成一段故事。并与同学们分享。”

每一章节教材的后面附上相关专著、学科网站、新闻报道等链接网址。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对地方资源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爱我恩平》第九课“革命先驱”的编写中,在本节后面添加“知识链接”:https://baike.so.com/doc/9028272-9358262.html;

http://news.ifeng.com/history/gundong/detail_2011_08/04/8168751_0.shtml。

在编写地理专题时,可以恩平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来设计:“融入大湾区对恩平带来什么?”,让学生扮演政府官员、企业家、普通市民、环保卫士等,从不同角度发出不同声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落实家国情怀、人地和谐观、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目标。

综上所述,本文以本土性原则定位为编写的前提,立足本土特色,培养爱国爱乡的情怀;根据趣味性这一基本原则,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地方资源的兴趣,加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又根据科学性原则这一编写的基本态度,注重史证意识,对所选材料多方考证、科学研判、严谨地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然后,在开放性和创新性这基本指导思想下,进一步阐述综合性地方教材的编写初衷和创新之处,既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同时落实家国情怀的育人目标。

文中基于综合性地方教材的编写原则及其实践的探索,尚处于理论的探讨阶段,真正的“大考”是深入课堂的运用和验证。《爱我恩平》将根据课堂实践、验证的效果进一步修正、完善,距离达成高质量、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标准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EB/OL].http://www.moe.gov.cn/,2014-4-1.

[2]邓伟军.中学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类型和编写原则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