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以学导创”机电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4

“理实一体,以学导创”机电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宋如敏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6)

摘要: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将“理实一体,以学导创”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实现从理论到技能实践的顺利转化,适应社会所需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要求,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机电专业为例,分析总结专业课程运行模式的实践特色,探索机电专业在新时代育人的新格局。

关键词:理实一体,以学导创;运行模式;课程改革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mainly for the society to train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the urgent need for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practic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learning, guidance and innovation" into all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to realize the smooth transform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of skill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vocational ability,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post skills,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ing the electromechanical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explores the new pattern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ality, Learning, guidance and innovation; Operation Mode; curriculum reform

为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工作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为一体,将知识与动手实践融为一体。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理性思维,动手操作,完成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经过多年对机电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我生物装备学院形成了一套“理实一体,以学导创”紧贴专业和行业实际的专业课程的建设实践,结合工作岗位实例紧扣就业岗位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坚持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原则,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接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面向机电一体化岗位群,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就业岗位、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及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遵循深入浅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强化教学。



一、“理实一体,以学导创”的专业课程运行模式实践

我院机电教学团队经过多年对机电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该运行模式依托人才培养方案、省、市、院级课题、出版教材、论文及各级教学获奖等教学改革项目。不断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了一套“理实一体,以学导创”紧贴专业和行业实际的专业课程的建设实践。


1.以岗位技能与终身发展为基础,探索与实践了“理实一体,以学导创”的专业课程运行模式

机电专业教学团队立足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下职业教育的目标,结合机电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适用于“经济双循环”形势下的面向整个职业生涯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改革方式,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实施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相融合,以岗位技能为终身发展为目标,探索形成了“理实一体,以学导创”的专业课程运行模式

2.以“虚拟仿真”,“理实并重”专业课程的实施,深化课程改革

由教学院长与专业带头人负责的校内实训基地从理念、设备配置、生产流程都紧扣生产实际,建立具有模拟(仿真)条件和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在教学中强化内培外聘,建设“双高”“双师”的教学团队。校企共建职业技能培训、共编技能实训教材、及教师的在职培训来保障与企业技术同步的专业课程体系。

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了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了多门院级精品课程,出版专业教材,编写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与实训指导书,完善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创业的孵化平台,建立了“校中厂”的生产实训,把专业教师推向创业岗位,锤炼“双师”。

3.“理实一体,以学导创”的专业课程,提升了教研水平与教学质量

经过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团队获得第六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完成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工作;市级科研课题《智能化电子产品微焊点用新型SnBi-χAl2O3复合钎料的研制》与《工程机械耐磨部件熔覆增材-超声复合绿色再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已顺利结题;院级课题基于《大型塑料检查井注塑模具刚强度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已完成正在申请结题,并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准备结题;院级课题《五年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已结题;还有4项院级教科研课题在研。团队编写的《电工基础》已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校本教材《钳工技能实训》、《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维修电工技能实训》、《传感与检测技术》已在18、19、20级使用。顶岗实习教材《顶岗实训专业指导》也已在顶岗实习中发挥作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都在98%以上。专业资格技能鉴定过关率达到98%,学生技能竞赛获省级三等奖,团队教师微课、信息化大赛中名列前茅多次获奖,两年间发表专业论文52篇。早在2018年开发建设专业课程资源库不断的进行完善,形成了电子与纸质、虚拟仿真与实战演练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与精品课程、生产性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工业电影等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有力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通过全体老师的不断努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确定为院重点专业。


二、专业建设与实践的特色

1.校企协作,构建“理实一体,以学导创”的专业课程运行模式,解决专业课程建设中实践技能与工作岗位进行高效融合的问题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既要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又要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产“理实一体,以学导创”的专业课程模式。不断修正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专业课程标准,在不断探索与完善“校企协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重点突破、示范共享”的思路,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秉承职业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持续发展能力,而非眼前的就业思想的指导下,成立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由学校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整个方案至始至终都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考虑 。

本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以机电产品工艺编制能力体系与机电产品加工与维修能力体系相互配合,融合贯通,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并且本方案基于工作过程设置课程体系,将原有的课程合并或作适当调整,突出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教学“实用、有效”,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2.探索“校中厂”提供师生共同成长的创业孵化平台,解决了技能训练与实战实施问题,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与大学生的创业水平

建立了教育科研创业生产的一体化平台,探索基于实训教学、研究开发、创新创业的“校中厂”,实现了学生成才,企业盈利的目标,有效的解决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效的解决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发展提供了平台与训练场。同时,把专业教师推向创业岗位,锤炼教师。切实做到“理实一体,以学导创”。

高职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认真分析与研判,针对专业特点,专业教师与技师经营的机械加工厂为兄弟系部制作实习实训设备弥补了设备不足,团队教师还帮助其他系部处理设备故障,特别是在院图书设备的制作、院大学生科技园的建设中为学院节省大量资金,受到了领导的称赞。生产、设计、加工的各类设备与产品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并且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团队精神引领,共享集体奋斗果实,以团队为核心的“发展共同体”已经形成常态化。多年来,正是秉承这种团队精神,凝聚着这股团队力量使我们的教学团队不断成长与壮大。

3.课程改革的层层深入,拒绝平庸提供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提升了团队的综合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层层深入,团队引导每一名教师制定了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让一年目标、三年目标、五年目标成为每一名教师的工作常态。学校开展的说专业、说课程、专业技能大赛、教学质量考核、教学新秀、教学能手评比等活动,鼓励全体教师撰写论文、承担课题研究等,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努力提升专业发展品位。近年来在职称晋升、评奖评优、课题研究等方面,我们教学团队综合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好,实训产品质量优

“理实一体,以学导创”的专业课程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而且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极为重视。为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工作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为一体,传授知识与动手实践融为一体。改在实验室和实训车间上课,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建立的集教学、生产、创业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不仅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而且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效的解决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发展提供了平台与训练场。同时,把专业教师推向创业岗位,锤炼教师。

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创业创新团队不仅为学院设计制作了图书设备、组合花架、椅子、体育器材、车棚等,而且为学院大学生科技园设计制作的金属红桥也别具一格,同时利用专业技能帮助其他系部的实训设备排除故障,进行维护。为学院节省大量资金,受到了领导的称赞。

师生创业创新团队为学院门口65、70路公交站台设计制作调度室及其他生产、设计、加工的各类设备与产品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5.教学团队的职业素养和教科研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017-2021年团队共编写教材11部,《电气控制与PLC》教材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校本教材《传感器实训指导》、《液压与气动实训指导》、《机修钳工技能实训》、《数控车床实训指导》实习教材,顶岗的实习教材《顶岗实训专业手册》也正在应用,2个院级精品课程获得立项,在研的省级十四五规划课题一项,院级教科研课题6项。近二年来3人晋升正高级职称,2人晋升副教授,1人获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得院级名师,专利12项,发表专业论文25篇,在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和一等奖各一名,三等奖3名,院级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参加全国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境外研修、中青年骨干教师境外研修英语能力提高培训、江苏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机械设计制造类培训等达9人次

6.专业教学资源应用效果好,人才培养水平高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微课课件都是教师对课程的再次开发与提炼,除了在本院使用外,还在其他兄弟院系使用。校本教材的编写是由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老师共同完成,选择的项目是以现行的相关技术为基础由浅入深,以最具典型工作案例进行分析解剖,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专业技能并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资格技能鉴定过关率达到98%,6名毕业生考上本科院校,一名考上硕士研究生,教学效果良好

三、专业建设的改革进行时

目前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工程。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必须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全员参与;主动建好课程建设“主战场”,推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贯穿。健全课程思政队伍体系,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上同向同行。教师队伍是育人主体,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具体的实施者。所以要持续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政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要注重培养塑造教师队伍特别是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责任意识,坚持不懈淬炼提升思政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评价机制,努力让所有教师都履行好育人的职责,让所有课程都发挥育人的功能、上出“思政的味道”。

我们现在正在探索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一体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全过程贯穿,努力让每一个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抓出亮点、闯出特色、干出成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从根源上有效破解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难题。 健全课程思政实践体系,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育人载体和方法路径上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的落地落实要依靠严谨科学的实践载体来实现,要把思政育人元素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全过程,真正让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严起来、教学体系强起来、内容供给实起来、手段方法活起来。一要在抓好课堂教学管理上下功夫,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将思政教育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二要在健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上下功夫,将思政教育元素深入融入第二课堂,贯彻落实“五育并举”,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的载体,用生动的实践向学生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要在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改革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让课堂教学回归育人本位,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服务发展的思政工作质量观。 健全课程思政保障体系,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的体制机制建设上同向同行。

充分发挥质量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坚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教学绩效考核、综合绩效考核和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奖等的重要指标内容,建立健全多维度、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孝东 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2.1.4

[2] 夏文斌 人格与技能的裂变 中国教育报 [N] 2012.4.10

[3] 张相乐 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石油教育 [J] 2004.6

[4] 王家爱 关于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几点认识《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Z] 201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