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NP”与“一些+NP”的意象模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2


“一点 +NP”与“一些 +NP”的意象模式分析

宋知博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 福建省 厦门市 361021

一、引言

“一点”和“一些”都可以用来修饰名词表少量,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

朱德熙(2003)将量词分为七类,其中常用的不定量词只有“点儿”和“些”两个。 “一些”表示的量要比“一点儿”多1】。吕叔湘(1980)则将量词划分为九小类,并将“点”和“些”归于部分量词2】。赵元任(1979)和张志公(1982)与之持有相同观点3】【4】。综合以往研究,我们可以将“一点+NP”和“一些+NP”的区别概括为:

1.“一点”多修饰不可数名词、抽象名词和无界名词,“一些”多修饰可数名词、具体名词和有界名词。

2.“一点”和“一些”可以修饰同一名词时,“一点”所表示的量比“一些”少。

3.“一点+NP”的表达时可以进入否定形式,而“一些+NP”不能。

为了进一步了解两种表达式之间的区别,我们分析了BCC语料库中“一点”和“一些”的大量例句,发现大多数能被“一点”修饰的名词也可以被“一些”修饰,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二者存在不能互换的情况,且过往理论无法解释, 这就要求我们在“一点+NP”和“一些+NP”的形式和意义不平行性的背后,去寻找更具概括性的分析概念和理论解释。

二、“一点+NP”与“一些+NP的意象模式分析

在人类认知发展的历程中,意象图式比其他类型概念产生得早,是具体概念的基础,也是语义的基础。从意象图式角度分析语义,便于把握研究对象错综复杂的语义体系,因而本部分我们利用端点意象模式和林立意象模式来分别分析“一点+NP”和“一些+NP”,下面将作具体阐述。

2.1 用端点意象模式分析“一点+NP”

《汉语大词典》中对“点”的释义为:1. 几何学上指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或者两条线相交处或线段的两端;2. 细小的痕迹或物体:点滴;3.查对;4. 量词,用于小的或少的等定义。由此可见,几何空间中的点可以通过隐喻投射成为其他非空间的概念。

作为几何空间概念中的点,是两线相交处或线段的两端,相较于一条线段,点的长度较短、范围较小,几近于无,因此通过隐喻投射到数量域,表示少量、微量、不确定量的数量概念。同时由于点相较于线是将线无限细分,因此通过隐喻投射到数量域后的“一点”通常表示比最小单位1小的量,且存在有可能无限细分后几近与不存在的情况9】。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安井理事长到底也没说清“一点时间”究竟有多久,撇下理事们走掉了。

(2)除了一点法语一点针线活儿和会弹钢琴之外,别无任何本领。

上述两例中的“时间”和“针线活”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都被看作是相较于“更长一段时间”和“多种手艺活”的其中一小部分,而“一点法语”则是将此种语言作为学习的整体对象,该整体被分为例如词汇、语法等多个部分,但部分与部分之间具有相同的属性,而主体只学会该整体中极少一部分,在例(2)中可以理解为几乎没有。

我们将这种隐喻模式命名为“端点意象模式”,即能被“一点”修饰的名词,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能被看作相较于整体的一个端点,且作为单位1的整体被细分后的各部分必须具有同质性,即该端点与整体性质必须相同。

2.2 用林立意象模式分析“一些+NP”

相较于“一点+NP”,“一些+NP”中的名词具有相互平行、可独立存在的性质,如同树木分立,具有可重复、离散的、占据固定空间的属性,而被切分之后存在部分与部分之间异质的可能,我们将这种隐喻模式命名为“林立意象模式”。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3)蒋华心头水泡似地浮起“觉悟”“合作”“顺我者来”一些词语

(4)他在我身后叫住我说:“一些建议,弗罗比舍,免费的。……”

(5)她被玛丽亚指责她尽跟一些不富有的男人睡觉,一些粗话竟然被她们骂出来。

例(3)中的“词语”作为具体、可数名词,本身具有独立分立的属性,因此更容易被“一些”修饰,例(4)中的“建议”则相对抽象化,到例(5)中的“粗话”则彻底是抽象、不可数名词,但进入“一些+NP”之后,“建议”和“粗话”在认知上都被看作一个个相互分立的建议和一句句相互分立的话语。

利用“端点意象”和“林立意象”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楼房/民族”可以成立,而“一点楼房/民族”不能。因为“楼房”和“民族”被细分之后,部分与部分之间是异质的存在,具有“楼层一”和“楼层二”、“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区别,此类名词在认知上不能被看作端点意象,因而不能被“一点”修饰。“一点奔头”成立,而“一些奔头”不能,因为 “奔头”在认知上无法被看作个体平行分立,只能被看作一个整体进入端点意象模式,因而不能被“一些”修饰。而我们在日常语境中可以说“一点光”和“一些光”,是将前者看作光源,更适合进入端点模式;将后者看作相互独立存在的光线,更适合进入林立模式。

同时,基于端点意象,“一点+NP”中的名词通常小于整体单位1,而基于林立意象“一些+NP”中的名词则大于整体单位1。石毓智(2001)认为否定的范围是有规律的,即在对事物进行否定时,否定的量级越小,否定的范围越大10】。因此,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往往通过否定小量来否定全部,因此“一点+NP”能够进入否定形式,而“一些+NP”不行。

至此,我们用端点意象模式分析了“一点+NP”,用林立意象模式分析了“一些+NP”,解释了二者在相同语境中可以互换时的区别和不能互换时的原因,解释了“一点+NP”能够进入否定形式的原因.

三、结语

“一点”和“一些”同作为可以修饰名词的不定量词,其区别并非如前人学者所说只是量多和量少的区别,在实际的语用过程中也并非“一点”多修饰不可数、抽象名词,“一些”多修饰可数、具体名词。我们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分析这两种表达式发现,当名词在认知上被看作一种端点意象时应该被“一点”修饰,当名词在认知上被看作如同树木分立的林立意象时则被“一些”修饰,当部分名词既可以进入端点意象也可以进入林立意象时,那么在具体动态语境下的选择则取决于语用主体是倾向于凸显名词的有界化还是无界化,以及语用主体的情感是主观夸张还是客观实陈。

参考文献:


【1】朱德熙(2003)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2】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800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3】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4】张志公(1982)现代汉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宋孝才(1982)不定量词“点儿”与“些”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6】杨从洁(1988)不定量词“点”以及“一点”“有点”的用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7】何杰(1993)现代汉语模糊量词的语义分析,《汉语研究》第1期

【8】贺春枝(2006)不定量词“些”和“点”修饰名词时的对比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9】吴君(2019),几何空间中“点”的空间隐喻认知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第1期

【10】石毓智(2001),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1】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