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的课前导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2

浅谈初中数学课的课前导入

尹小欢

叙永县城郊中学校 646400 摘要 : 课前导入是教师教学一节课的开端,它或是娓娓道来的一段话,或是一个吸引人的小故事,又或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小问题……好的课前导入力求创设与众不同的情境,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迅速抓住学生的心,更好地引领学生步入新课的学习。初中数学课课前导入的主要特点有吸引性 ,关联性 ,简洁性;课前导入的主要方式有以旧悟新导入法,文化背景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等多种方法。

关键词:课前导入 设计

课前导入是教师教学一节课的开端,它或是娓娓道来的一段话,或是一个吸引人的小故事,又或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小问题……好的课前导入力求创设与众不同的情境,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迅速抓住学生的心,更好地引领学生步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应用于实际生活。如果我们在上课的开始,以学生感兴趣的直观实物或生动事例引入,必定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索的热情,更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所以创设情境导入成为各学科当前课前教学的重要方式,初中数学课的课前导入也不例外。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数学课的课前导入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课前导入的主要特点
(一)吸引性

我认为这是课前导入的首要特点,导入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关注课堂,关注将要学习的内容,要吸引当然就要独特、有趣。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初中数学(人教版 下同) “29.2.1 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一课时,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引入,幻灯片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在有些惊讶的同时,也很快从诗的前两句得到感悟: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风景不一样,就好比从不同的方向看一个物体视觉效果不一样是一个道理,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展示手中的实物立体图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导入课题,开始了别开生面的一课……,这样的课前导入也可谓别具一格,所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创设吸引性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展示精美的多媒体图片,一段短视频,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甚至一件自制教具或实物的展示……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都可起到类似的导入效果。
(二)关联性
课前导入的设计可以是新奇有趣、吸引学生的,但是又必须与本课教学内容密切关联。例如:上面的例子中,导入内容与本课教学内容的关联就是:我们从不同的方位,角度看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情况或结果,那么,一个立体图形,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它,也就是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个立体图形,视觉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在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下,通过教师的引导,这个看起来古诗的导入问题就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关联起来。

(三)简洁性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对课前导入而言简洁是必须的。课前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只是整节课教学过程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导入所用的时间不宜太长,最好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导入的内容不能多,设计的问题如果是当前要解决的,不宜难,若涉及学生动手操作的设置应具有易操作性。这样,既为后续教学过程的展开起到烘托铺垫作用,又不至于因拖沓冗长冲淡教学主题,影响后面的教学。
二、课前导入的主要方式
课前导入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设计,而且,很多时候导入方法也不一定是单一的,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下面,我结合一些课前导入的设计主要谈谈对以下三种课前导入方式的理解及应用。
(一)以旧悟新导入法
这就是通常说的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也是教师常常采用的导入方法,适合于多种课型。比如:“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 “我们知道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按照这种分类,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会出现哪几种情况?”这样的导入,教师在帮助学生复习有理数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学习问题,导入直接,有利于迅速展开新课教学。又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课时,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用什么方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这种方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这种通过复习提问的导入方法也是开门见山,旧知内容和将要教学的内容联系性较强,易于师生快速进入新课教学。

(二)文化背景导入法
就是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文化背景的介绍并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的方法。比如,“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的导入,教师首先出示幻灯片: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图案。老师问:“同学们了解这个图案吗?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同学们摇摇头,疑惑的眼神望着老师,老师说:“这个图案和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老师板书课题:17.1 勾股定理),老师接着陈述:“勾股定理是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定理,我国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雏形是在商朝,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创建了会徽上的图案并第一次成功证明了勾股定理,所以,这个图案又叫“赵爽弦图”,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勾股定理的证明是论证几何的开端,是历史上第一个把数和形联系起来的定理,它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数学的发展,所以它能作为这次大会的会徽!千百年来,许多人热衷于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的探索,现已约有500多种不同的证明方法,是数学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勾股定理的神圣殿堂,共同学习这个著名的定理吧!”这个导入,教师利用文化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勾股定理,对这个定理产生极大兴趣,并关注“赵爽弦图”,学生也一定很想知道赵爽是如何利用它证明勾股定理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疑是学之始”,这应该是一个好的课前导入的作用和魅力吧!许多数学问题往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令我们自豪,也激励学生勇于去探索,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数学教材及相关资源,用心设计,让数学教学充满文化气息,生活气息。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针对本课教学的关键内容课前设置一个数学实际问题,引发学生产生疑问,但当前又暂时不能解决,故留下悬念,完成本课主要内容的教学后再返回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教学“1.5 有理数乘方”一节时,有位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若把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50次后的高度(厚度)是多少?你会计算吗?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开始了本课的学习……教学结束前,在学生计算的基础上,教师揭晓答案:2的50次方x0.1毫米,约一亿多公里,它几乎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大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293倍!学生很惊异,同时也感受到乘方知识在计算中的巨大作用。这种导入方法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会更专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又会获得学习的成功感。整节课由设置悬念到新课教学到解答悬念一线贯穿,既连贯又首尾呼应,让教学过程更紧凑,课堂结构更显完整。
课前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设计和处理方法,以上只是我个人一些抛砖引玉的看法,一节好的初中数学课,离不开一个独特而有创意的课前导入。为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教材及相关资源,细心推敲,善于创新,用心设计好每一次课前导入,为每一节数学课的成功教学奠定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