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研究

肖一慧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 365100

摘要: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或多或少都得到了更新和改善,但有关作业设计的改革却少之又少。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课后作业的布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除了能够检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充分吸收并消化了数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头脑里构建清晰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小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在作业的布置过程中,“量”的多少并不是衡量教师布置作业水平的决定因素,教师在作业的选择上要尤其考虑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分析作业是否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以及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只有教师从价值层面真正感知到数学作业的不可或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才有可能得到提高,从而为学生之后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牢固的基础。因此本文将从两点出发,首先阐述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的重要性,进而提出详细的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引言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做好课前备课和课中讲授之外,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业能够很好地检验学生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从而适度调整和完善下一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但从小学教师布置数学作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保证了作业的量,但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作业是机械且重复式的、作业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力且缺乏对具体知识的针对性。教师在作业布置上的缺陷导致学生即使做了作业也无法举一反三,甚至容易固化思维,陷入知识的泥潭中。因此,小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一定要考虑多种因素,确保作业布置的合理且有效。

  1.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用的重要性

  1. 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由于小学生自身尚未养成自主温习知识的习惯,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循规蹈矩,将学习时间只集中在课堂上,忽视了课后复习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一节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它不但会加深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记忆,避免遗忘,而且能够使学生在作答习题的过程中形成一套清晰完整的解题思路,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技能,改进学习质量。

  1. 通过作业有效促进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学由传统的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单向运动转变成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双向运动。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这就需要在课后以辅助的方式进行补充。教师通过布置作业,可以直接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助于教师之后调整教学计划。除此之外,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具体评价,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信赖,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切,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这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缩短学生在数学学习效果上的个体差异,促进班级整体学生的进步

现如今教学越来越强调因材施教,也就是说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反应能力等找到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现实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量较大、课堂时间有限等因素,对学生因材施教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且有效的课后作业设计,作业形式和内容多样化,使学生能够通过作业巩固知识,进而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全体学生综合和个性发展。

  1.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1. 确保作业形式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作业布置形式往往是以抄写重要知识概念、完成课后习题为主。它内容的枯燥和形式的机械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正常发挥,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作业形式,能够根据学生课上学习的具体情况安排作业内容,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是万分重要的。例如,教师在平时向小学低年级布置数学作业时,要将读写型和计算型作业综合起来,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和数学计算能力。教师也可以将作业以实践的方式展开,让学生统计自己一周在校具体消费情况,在实际生活中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

  1. 以学生为主体,作业布置注重自主性和探究性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盲目冒进,脱离学生发展实际,给学生布置难度较高无法完成的作业,这会使学生在作业中受挫,可能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和评价准则。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做作业中对自身得到肯定和满足,进而激发其深入求知的欲望,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为了锻炼学生的主体性,应该给学生提出特定的主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觉地搜集课外资料,独自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多面体作业实际时,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找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正方体、长方体、圆锥等事物,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测量和分析推导出他们的数学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乐于学习,而且对学生发散思维具有很大帮助。

  1. 注重创新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激发学生这一心理,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创新,这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也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对各学科的学习都有促进意义。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将作业内容和学生的身边实际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不懂的内容进行积极提问,勇于质疑,只有在质疑中知识才能得到验证,学生也才能真正地消化和掌握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教师切忌只机械性地布置作业,让学生一味地去做枯燥的练习题,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发挥,只有将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内心才能产生共鸣,才有可能真正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1. 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分层教学

学生作为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其在知识的接受和吸收度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充分注意到每一位学生,将学生的水平进行划分,使作业布置分层化、个性化,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作业较难而对数学产生倦怠、厌恶心理,进而抵触数学。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全体学生学习水平的综合提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实际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将其分成不同小组,对不同小组提出个性化地作业任务。例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增加作业难度,给他们布置一些拓展延伸题,有利于学生锻炼数学思维;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布置习题时应该以知识巩固为主,让他们首先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进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形式,能够有效打破班级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作业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理念实施以来,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和自主个性发展。无论是哪一学科,都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布置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为了使学生巩固知识、发散思维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经过严密认真地考虑,作业形式多样化,将实践作业和书面作业、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合作,不仅提高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和同学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本秀.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有效设计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97-99.

  2. 刘晓春.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难题和应对策略探究.[J].求知导刊,2016(19):85.

  3. 董书华.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策略研究[J]. 家长, 2019, 000(035):P.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