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知识问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2


如何将知识问题化

江敏华

浙江省温岭市温西中学 浙江省温岭市 317527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研究是获得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同样,如果我们要想让学生从学习上获得乐趣,就要引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去学习。“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过程。学习的本意就是提高人的智慧,让人变得更聪明,活得更有意思。基于问题的研究性的学习无疑是意义建构和互动的过程,既能提高智慧,又能获得乐趣。如何将知识问题化,是教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1. 活动暴露法。

这里的活动,指的是让学生们围绕一个科学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理解研究起来。没有经过指导的活动最大的好处,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可以从活动中充分捕捉学生的各种信息,因势利导,将新知识以各种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纠正学生错误的看法,从而使学生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建构的新知识。

60e555eb932a3_html_f4c7b5a2d98a7849.gif

图1

60e555eb932a3_html_b3fc97906bf53ceb.png 如,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学生要理解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测量值的组成、误差等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右图(如图1),然后指出:4.8厘米是准确无疑的,叫

准确值;超出4.8厘米部分由于没法准确读数,只能估计,这个值比较接近0.07厘米,它叫估计值;测量值就是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的,由于不同的人,估计出的数值会有不同,要取平均值减少误差。这样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几乎没有带着问题去研究,他们不能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如果教师将知识问题化,让学生自己来读数并汇报,学生记录的读数有4.8厘米、4.86厘米、4.87厘米、4.88厘米等等,然后请学生思考:哪个对,哪个错,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带有研究眼光的学习,学生就理解了新的知识。

适合用活动暴露法开展的课题,应该是新知识不很抽象,活动也不危险,学生有比较丰富的前概念,低估新知识的难度且跃跃欲试的情况。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期待的,所以效果良好。在活动前,要思考:通过这个活动要落实哪些知识?给学生多长的时间?用什么方式开展?等。

  1. 阅读研究法。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一个人阅读的宽度与深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层次;阅读是享

受生命的重要方式,阅读让人清新脱俗、内心丰富愉悦。“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

阅读研究法,指的是教师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时空,打开一个个知识的窗口。教师在其中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研究的眼光去阅读、去尝试问题的解决,也从阅读中拓展知识,为培养阅读兴趣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科学探究知识时,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诠释的探究:“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探究需要提出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让学生领会探究的精髓,莫过于看看受世人爱戴的科学家是如何进行探究的。可以给学生呈现美国物理学家费恩蔓研究“挑战者”号机毁人亡的重大灾难原因的前后过程。教师设置问题:费恩蔓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科学探究要经历怎样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什么启发?你有什么问题要探究吗?

采用阅读研究法,提供给学生的阅读内容最好是经典。经典既能提供知识,还能滋养人的心灵。教师最好将书的封面等也投影出来,图片容易进入学生的记忆深处,为学生自觉的课外延伸阅读留下接口。

  1. 走进自然法。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的根本任务是认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规律隐藏在现象的背后。学习科学先要对事实有丰富的认识,这样才能透过现象,深入里层,抽取有关事物的本质。如果有条件,要尽量让学生接触很多的事实性知识。自然界里,生物非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变化万千。当用带着研究的眼光观察自然的时候,这个自然界就是巨大的知识宝库。徜徉在自然界中,仿佛徜徉在经典名著中,徜徉在经典音乐中,内心得到滋养。

走进自然法,指的是学习自然界里的很多事实性知识时,将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自然,也带着问题回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器材,一定的问题,根据要求在校园里观察研究,然后回教室归纳总结与提升。这样,可以避免“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苏霍姆林斯基)

比如,学习种子植物、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藻类植

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概念以及它们的主要特点;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被子植物的开花、传粉和受精等过程的基本情况;植物根、茎、叶结构的学习。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带着问题读读身边的自然,仔细观察那些视而不见的东西,就会看见了以前没有看见的东西。发觉的东西越多,产生的问题会越多,学到的新知识越多。养成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追溯到知识和思想的发源地——周围世界。一个学生一旦意识到自然界是多么美妙,多么神奇,那么他对世界就产生了无比迷恋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多么宝贵,这也是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的。

四.实验提问法。

科学新概念的确立和新规律的发现要依赖于反复实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我们期待学生以研究者的态度去组装实验装置,进行观测与分析,探讨最佳实验方案,从中积累经验、锻炼技巧和机智,为以后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解决新的实验课题创造条件。所以,在科学课程中,实验并非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手脑并用,对实验的诸多方面获得理解。

60e555eb932a3_html_f4c7b5a2d98a7849.gif

图2

60e555eb932a3_html_997bd6a88ed7b6b0.png 验提问法,指的是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以问题形式提出,在实验中研究并得到解决。比如,在凸透镜成像教学时,学生要学会实像与虚像的辨认。实验中进行提问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当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时(如图2),把光屏拿掉,然后询问学生:“像呢?”“是像看不到还是像没有了?”换用一张黑纸放在原光屏处,学生会看到了一个暗淡的像,终于理解了光屏能呈现像的原因:不是像不存在,而是没有光屏时,成像的光线没有进入观察者的眼中。当用光屏后,光屏将部分成像光线反射到观察者的眼中,观察者才看到了像。

一个实验完成了,结论也出来了。那么,是否意味着学生对新的知识就透彻理解了呢?

检验学生对知识是否理解有多种方法,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亲眼从事实上看到自己的理解正确与否,以此来代替纸上谈兵。用实验教学设置的问题,还是先猜测后实验为好,这样可以容纳尽可能多的思考研究。






60e555eb932a3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