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2
/ 2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陈春花

云南工商学院

摘要: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是高等教育的坚实基础。深入剖析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弥补我国小学教育发展中的不足之处,促进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本文将从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态势等三方面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问题;措施;



(一)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广大的农村地区,教育仍存在很多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长期存在学校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化、留守儿童教育“泛化”以及实践教学欠缺等一系列问题。

1.培养模式单一。学校培养模式的单一性从三个维度来进行阐述。首先,对教学方面而言,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至今仍普遍存在传统“三中心”论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安排围绕教师进行展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教师过度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义务教育阶段下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其次,农村小学教育存在严重的“师资”失衡问题,除了男女教师性别上的失衡外,更为严重的是新老教师比例上的失衡。农村小学师资培养不受重视,特别是一些较为年长的农村老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从教经验而不愿学习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加之学校缺乏相应的教师培养机制,因而普遍存在“断层”式的教育矛盾现象;最后,家校联合层次低。家长及监护人对学校的参与度少,很少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多是以问题型合作为主。

2.留守儿童教育的逐步“泛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务工人员融入大城市谋职,将小孩和老人滞留家中,出现了隔辈教育的“留守儿童”教育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步成为近几年的教育焦点。

3.实践教学的形式化。近几年兴起的“小升初”成为小学教师特别是毕业班教师的压力之所在,一味地讲求升学率而把所谓的“副科”逐步被主科所取代,体育课被主课取代,文艺活动被取消,科学动手实践课程也因耗时费力而被换成理念教学,种种教育现象只为取得更佳的“分数”做铺垫,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被大大削减。除了教授国家统一下的课程之外,理应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的需求开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但绝大多数课程只是走走形式,并非真正落到实处。

(二)解决措施

1.构建一体化学校教育培养模式。首先,教师要秉承“学无止境”的学习理念,跟随时代发展步伐进行自我更新与完善,争做习近平同志倡导下的新时代“四有”教师;其次,提倡“翻转课堂”教育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体作用逐步由教师转向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领悟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同时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父母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道德观的教育;最后,完善师资比例的调整。权衡新老教师之间的师资比例,让新老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朝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2.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作为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和身心发展状况,可通过打视频电话、写信等多种渠道经常和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以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发挥家庭教育的真正效果;其次,作为教师要学会关照留守儿童,不仅给予他们学习上的鼓励,同时也要时刻留意他们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环境,增加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家校联合”的教育模式,教师要与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儿童心理。

3.注重实践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作用下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适当融入实操性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作为一所极具民族特色的农村小学,学校理应开办具备民族特色的课程和教学,办特色课程,办特色活动,办特色教育,为更好的促进当地教育发展的同时有助于培养极具民族特色的“新时代继承者”。

(三)农村小学教育未来发展态势

1.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的优先目标

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小学教师的培养方面,其培养要求和规格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国家提出了小学教师也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举措,美国、法国等国先后将小学教师的培养纳入到高等教育行列,中小学教师的培养逐步被纳入到同一轨道;俄罗斯小学教师培养也从原来的单纯培养教师技能,转变为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运用积累经验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对小学教师的专业性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我国小学教育将朝着更加专业、民主和包容的方向去发展。

2.人文性和德育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

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角度来重点抓课程教学的改革,课程的基础性是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随着我国近几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核心角度下,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也极具关注人文性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关注德育教育对学生的终身性教育意义,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积极适应社会变化中个人的整体性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智力的单向发展。因而,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人文性和德育教育将是改革的核心方向。

3.更加关注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现行的小学教育是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存在划一性、标准化等特点,阻碍了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而未来的农村小学教育应结合时代发展步伐,注重个性化、灵活性以及多样性的教学方式,结合当地的办学特色以及根据当地教育发展的需求,制定出一系列符合自身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开展极具地方特色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潘海燕.小学教育概论[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6(2018.8重印)

[2]潘超,徐建华.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双元途径[J].教育探索,2016( 4) : 110-112

[3]李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人的全面发展[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袁振国. 教育研究方法[J].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5]侯怀银,徐冰欧. 教育研究方法[J].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2018.3重印)